
荩草的别名。《詩·衛風·淇奧》“緑竹猗猗” 唐 陸德明 釋文:“《草木疏》雲:‘有草似竹,高五六尺, 淇水 側人謂之菉竹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荩草》。
“菉竹”一詞的釋義需結合古籍語境分析,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1. 植物組合釋義 “菉”在古代指荩草(禾本科植物,又名王刍),而“竹”即常見竹類。二者并稱可能代指兩種草本植物,如《詩經·淇奧》中“綠竹猗猗”的原始解讀。早期注疏認為“綠”為荩草,“竹”為萹竹(即萹蓄),均為水邊常見植物。
2. 通假釋義 “菉”通“綠”,“菉竹”即“綠竹”,指翠綠的竹子。此解多見于後世文學,如《詩經》中借綠竹的茂盛挺拔起興,比喻君子的高潔品格與文采斐然,形成經典文學意象。
文學象征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該意象被賦予多重内涵:
需注意:現代使用中“菉竹”已非常見詞彙,若涉及古籍解讀需結合具體版本考據。日常語境下建議使用“綠竹”表述。
菉竹是一種漢字,它的意思是“草從竹的旁邊長出來”。這個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竹”。其中,“艹”是表示植物的部首,“竹”則是表示竹子的部首。
菉竹的拆分筆畫共有13畫。其中,“菉”的部分拆分有5畫,“竹”的部分拆分有8畫。
據曆史記載,菉竹最早出現在《爾雅·釋木》一書中,意思是“草長在竹子旁邊”。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比較少見,而在繁體字中,它仍然保留着原來的形态。
下面是一個使用菉竹的句子示例:“園中菉竹各自生長,構成一幅美麗的景色。”這句話中使用了菉竹來形容園中的植物景觀,以表達出一種自然美。
在組詞方面,可以通過加上其他部首或者字根來構成新的詞彙。例如,可以加上“木”字旁構成“荔”字(lì)(荔枝),加上“虍”字旁構成“虯”(qíu)字(指龍騰飛的樣子),等等。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竹草”這個詞來代替菉竹。而在反義詞方面,則沒有明确與菉竹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