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後漢書·郭伋傳》:“ 伋 前在 并州 ,素結恩德,及後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 ,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 伋 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後因以“騎竹”為稱美州郡地方官吏施行仁政。 唐 劉禹錫 《送裴司徒令公自東都留守再命太原》詩:“愛棠餘故吏,騎竹見新童。” 宋 危西麓 《風流子·郭縣尹美任》詞:“看父老裊花,苦遮去轍,兒童騎竹,争問歸期。” 元 趙孟頫 《送柳湯左懷孟總管》詩:“老子分符稱太守,諸兒騎竹候前茅。”亦作“ 騎青竹 ”。 唐 杜甫 《李司馬橋成承高使君自成都回》詩:“已傳童子騎青竹,總拟橋東待使君。”
(2).《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載: 費長房 從仙人 壺公 入深山學道,後“ 長房 辭歸,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 長房 乘杖,須臾來歸”。後因以“騎竹”指仙家出行。 宋 趙彥瑞 《念奴嬌·中秋》詞:“歸來一笑, 葛陂 還訪騎竹。”
(3).見“ 騎竹馬 ”。
“騎竹”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典故性詞語,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和語境:
源自《後漢書·郭伋傳》:東漢官員郭伋在并州施行仁政,離任後重訪時,數百名兒童騎竹馬夾道迎接。後世以“騎竹”比喻地方官深得民心,如唐代劉禹錫詩句“騎竹見新童”即用此典。
《後漢書·方術傳》記載:費長房隨仙人壺公學道,歸鄉時獲贈竹杖,騎之可瞬移千裡。此典故賦予“騎竹”超凡意象,成為仙家遁術的象征。
“騎竹”有時作為“騎竹馬”的簡稱,指兒童跨竹竿模仿騎馬的遊戲。此用法多用于表達童年純真友誼,如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中“笑看兒童騎竹馬”。
注意:低權威性來源(如)将“騎竹”直接等同于童年遊戲,實為混淆了“騎竹”與“騎竹馬”的差異。建議在具體語境中結合文獻權威解釋進行判斷。
騎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騎在竹子上面。它可以引申為一種輕松快樂的活動,也可以形容乘坐竹竿賽先達到目的地的方法。
騎竹的部首是馬,由于是成語,沒有具體的筆畫數。
騎竹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竹馬玩具。當時的孩子們用竹子制作出類似馬的形狀,然後騎在上面嬉戲玩耍。後來,這個詞彙引申為一種玩耍、享受輕松的狀态。
「騎竹」是騎竹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騎竹的漢字寫法為「騎竹」。
1. 小李興奮地騎竹而來,向大家分享了他的快樂經曆。
2. 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們要騎竹過河,用樂觀的态度迎接未來。
1. 騎馬:指騎在馬上。
2. 騎車:指騎在自行車上。
3. 騎牛:指騎在牛背上。
1. 騎行:指騎乘交通工具或自行車。
2. 騎駛:指騎乘或駕駛。
3. 騎射:指騎在馬上進行射擊。
1. 步行:指用腳步行走。
2. 駕駛:指駕駛汽車、船隻或飛機。
3. 坐船:指乘坐船隻出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