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怨。《左傳·宣公十二年》:“我則不德,而徼怨於 楚 。” 楊伯峻 注:“徼音邀,求也,要也。”
“徼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讀音為jiǎo yuàn(部分網頁标注為 jiǎ yuàn,但多數高權威來源以 jiǎo 為準),意為“招怨”,即招緻怨恨。該詞最早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的典故:“我則不德,而徼怨於楚”,楊伯峻注“徼”通“邀”,表示主動求取或引發。
結構分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自身行為不當(如失德、強求)而引發他人不滿的語境,屬于書面化表達,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例如:“徼怨于民,終緻禍端”(虛構例句,用于說明用法)。
辨析争議
個别網頁(如)提出“徘徊于怨恨與不滿之間”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辭書,可能為現代誤讀或過度引申。
擴展參考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用例,可查閱《左傳》原文及楊伯峻注本(來源标注)。
徼怨(jiǎ yu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徼”和“怨”兩個字組成。
徼的部首是彳(chì),徼的筆畫數是6。
怨的部首是心(xīn),怨的筆畫數是8。
徼怨來源于古代漢字,是一個傳統的詞彙。
在繁體字中,徼怨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徼怨」。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徼怨的寫法在古代與現代沒有明顯變化。
以下是對徼怨的例句:
1.他對這次失敗心生徼怨。
2.她心懷徼怨地注視着遠方。
3.他不再埋怨,隻有一絲徼怨。
徼怨的組詞:
徼愬(jiǎ shù)
徼倖(jiǎ xìng)
徼幸(jiǎ xìng)
徼遊(jiǎ yóu)
徼外(jiǎ wài)
徼度(jiǎ dù)
徼徨(jiǎ huáng)
徼求(jiǎ qiú)
徼待(jiǎ dài)
徼制(jiǎ zhì)
徼寄(jiǎ jì)
近義詞:抱怨、埋怨、懷恨、忿恨
反義詞:滿意、欣慰、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