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警的烽火。驚,通“ 警 ”。《墨子·雜守》:“亭一鼓,寇烽、驚烽、亂烽、傳火,以次應之,至主國止。” 唐 沉亞之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策》:“如此,則王畿之内,安有驚烽之虞哉!”
“驚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jīng fēng
結構:合成詞(“驚”通“警”,意為警戒;“烽”指烽火)。
含義:指古代用于報警的烽火信號,用于傳遞緊急軍情或敵襲信息。
《墨子·雜守》
記載:“亭一鼓,寇烽、驚烽、亂烽、傳火,以次應之,至主國止。”
此處“驚烽”與“寇烽”“亂烽”并列,表明其作為不同等級的警報信號。
唐代沈亞之《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策》
提到:“如此,則王畿之内,安有驚烽之虞哉!”
此句以“驚烽”代指戰亂威脅,強調國家安防的重要性。
“驚烽”是古代軍事術語,特指用于緊急報警的烽火,常見于戰國至唐代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墨子》及唐代策論原文(詳見、2、4、5)。
《驚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戰争爆發、戰争一觸即發的征兆。
《驚烽》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和「火」。它一共有11個筆畫。
《驚烽》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中。它形容的是紅樓夢中大變局即将到來的緊張氛圍。
《驚烽》的繁體字為「驚烽」。
在古時候,「驚烽」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有些文獻中寫作「驚棒」或「驚峰」,但意思都相同。
1. 前方敵軍不斷增兵,各種迹象表明已經是《驚烽》了。
2. 戰争之前總有一段時間,大家都能感受到《驚烽》漸漸逼近。
驚眩、驚吓、驚訝、烽火、白烽、烽火台
戰争一觸即發、戰事緊張、火線即将到來
平靜、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