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郡閣 ”。借指郡守的府院。 唐 白居易 《郡亭》詩:“山林太寂寞,朝闕空喧煩;唯茲郡閤内,嚣靜得中間。” 清 方文 《休夏》詩:“今歲遠遊依郡閣,且如結制閉僧扉。” 清 邵長蘅 《和楊陶雲感懷時左遷新建少府》:“潮吞 章 貢 江聲急,翠削 匡廬 郡閤多。”
“郡閤”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地方志等權威文獻。
郡閤是一個漢字詞,讀音為"jùn gé"。它的拆分部首是"阝"和"合",總共有12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行政制度。郡是古代中國行政區劃的最高一級,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閤是指城門,也可以表示城市的意思。因此,一開始郡閤的意思是指郡城的城門。
在繁體字中,郡閤的寫法為"郡閣",也就是在"閤"的上方加上一個"宀"字的偏旁。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不同。郡閤在古代的寫法為"郡閣",與現代寫法略有差異。
以下是一個使用郡閤的例句:
他來到了京都,站在郡閤前,心中充滿了敬畏之情。
郡閤在組詞中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郡閤之地(指郡城所在的地方)、郡閤官員(指在郡城擔任職務的官員)。
與郡閤相近的詞語有郡城、市門等,它們都可以用來表示類似的概念。
反義詞方面,郡閤沒有一個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