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牍的意思、公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牍的解釋

(1).公文。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續集·誤助》:“今人有複名而單書一字者, 劉韶美 名 儀鳳 ,守 蜀 郡,嘗有公牘至省部,單書一 儀 字。”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公牍序》:“公牘之體:曰奏疏,下告上之辭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雖平等而稍示不敢與抗者,則曰咨呈;曰劄文,曰批答,上行下之辭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郵政上》:“凡朝廷之詔旨,臣工之章疏,本管之上下文移,隔省之關提、照會,統謂之公牘。” 章炳麟 《文學論略》:“以比類知源為要者,典章是也;以便俗緻用為要者,公牘是也。” 魯迅 《華蓋集·答KS君》:“倘要開頭,他們還得有一個更通古學,更長古文的人,才能勝對壘之任,單是現在似的每周印一回公牍和遊談的堆積,紙張雖白,圈點雖多,是毫無用處的。”

(2).指官方的記載、文告等。 姚華 《論文後編·源流》:“無韻之作隨其所志,各自成名,大抵公牘私著,兩别而已。公牘變於《尚書》,私著暢於諸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牍,作為漢語詞彙體系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術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古代官方處理公務時使用的正式文書。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權威文獻對其詳細意思進行闡釋:

一、基本釋義與結構解析

  1. 字義溯源

    “公”指官方、公務、公事;“牍”原指古代書寫用的狹長木片(竹木簡),後引申為文書、文件。二字組合即指官方公務文書。《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定義為“舊時指官府的文書”,強調其官方屬性和公務性質 。

  2. 核心定義

    公牍是古代官府之間或官府内部傳達政令、請示彙報、記錄事務的正式文件統稱,具有法定效力。其形式包括诏令、奏章、咨文、移文、判牒等,涵蓋政治、法律、行政等多領域 。

二、文體特征與功能

  1. 程式化特征

    公牍嚴格遵循固定格式與用語規範,如開頭需标注發文機構、時間,結尾用“謹奏”“伏乞”等謙辭。清代《公牍通論》載:“公牍貴簡當明切,忌浮泛俚俗”,體現其莊重性與規範性 。

  2. 行政功能

    作為統治工具,公牍承載政策傳達(如诏書)、司法裁決(如判牒)、政務溝通(如咨文)等職能。《漢書·刑法志》中“文書盈于幾閣,典者不能遍睹”即反映其行政樞紐作用 。

三、曆史演變與文化價值

  1. 載體變遷

    從商周甲骨金文、秦漢簡牍、唐代紙質“堂帖”,到明清雕版印刷公文,公牍形态隨書寫介質演變,見證中國古代文書制度發展 。

  2. 文獻價值

    公牍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社會生态的一手史料。如《唐律疏議》載:“諸被制書有所施行而違者,徒二年”,佐證公牍的法律效力 。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徐望之《公牍通論》(民國叢書影印本)
  4. 《漢書·刑法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5. 李均明《古代簡牍公文制度與文書分類》(《出土文獻研究》)
  6. 《唐律疏議》(法律出版社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公牍”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公牍指官方文書或公文,包括政府機構發布的文告、記載、往來文件等。近義詞有“公函”“公文”“文移”。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據考證,“公牍”一詞可能始于唐代,宋代使用逐漸頻繁,但早期與私人書信(尺牍)的界線較模糊。
  2. 發展:元、明、清時期,其含義趨于固定,并出現“公牍文體”概念及專門文集。民國時期更誕生了以公牍為研究對象的專著。
  3. 分類:清代學者薛福成将公牍分為奏疏(上奏)、咨文(平行)、劄文(下行)等類型。

三、使用示例

四、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公牍的具體文體形式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中國古代秘書學史》等專著(綜合、4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别流不愆參奉常好道乘路春氣慈愍錯然打棗竿鬥聳鬥桶短後反唇風雲之志供腳海損黃毛團兒狐虎之威回訪監抄教書潔冷劑料玲玎藜烝陋劣落筆門構謎面齧臂排奪平水年七哀情同魚水棄俗球風曲部尚書宂曼扇汗山漢山徑師道尊嚴石函手柄手腳守柔霜劄疏豁舒卷熟顆淘蕩童阜土蟲碨壘唯妙唯肖韋曲相近哮咆西鎬欣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