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消滅或消失。 漢 班固 《東都賦》:“生人幾亡,鬼神泯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秣底補羅國》:“名未泯絶,理緻幽玄。” 宋 葉適 《徐德操<春秋解>序》:“《詩》、《書》、《禮》所以紀 堯 、 舜 、三代之盛,而《春秋》衰世之竭澤也,示不泯絶而已。” 章炳麟 《辨詩》:“繼 隋 而後, 李白 賦《明堂》、 杜甫 賦《三大禮》,誠欲為 揚雄 臺隸,猶幾弗及,世無作者,二家亦足以殿。自是賦遂泯絶。”
“泯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n jué,其核心含義為完全消滅或消失,通常用于形容事物徹底消亡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泯絕”一詞承載了強烈的消亡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與對象。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東都賦》《大唐西域記》等文獻原文。
《泯絕》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瀕臨消失或徹底消失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某種現象、事物或者情感的消亡程度達到了極點。
《泯絕》的構成部首是水(氵)部,共有11個筆畫。
《泯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字形以象形為主,所謂象形即漢字的形狀與其含義有一定的關聯。《泯絕》的字形表示水流不再流動,渾濁污穢、消散殆盡的樣子,因此在古代被用來形容一些物體或概念的完全消亡。
《泯絕》是《泯絕》的繁體字,其字形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寫法稍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泯絕》時的字形更為繁複,它由“氵”部和“敏”部組成。字形中的“敏”部表示了水流的流動,而“氵”部表示了水。整個字形更加生動地表達了水流消亡的狀态。
1. 這個古村落的傳統文化已經泯絕多年。
2. 那個部落的習俗由于現代化的沖擊已經瀕臨泯絕。
3. 這種動物品種曾經很常見,但現在已經瀕臨泯絕。
泯滅、泯沒、泯滅、泯化
消失、湮滅、絕迹
存留、存在、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