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時 夔國 的國君。《春秋·僖公二十六年》:“秋, 楚 人滅 夔 ,以 夔子 歸。” 唐 杜甫 《大曆二年九月三十日》詩:“為客無時了,悲秋向夕終。瘴餘 夔子 國,霜薄 楚王 宮。”
“夔子”是春秋時期夔國國君的稱號,具體解釋如下:
“夔子”指代夔國的君主,其國名源于地名“夔”(今重慶奉節一帶)。夔國是芈姓諸侯國,屬楚國的附庸國。
唐代杜甫在《大曆二年九月三十日》詩中提到“瘴餘夔子國”,借古喻今,側面印證了夔國的曆史存在。
“夔子”是夔國末代君主的稱號,其曆史與楚國的擴張密切相關,相關記載可見于《春秋》及杜甫詩作。
夔子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為傳說中的神獸夔。夔子也可指夔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瑞獸,形狀如虎而有角,衆所周知它的尾巴可蜷曲而成環,據說具有替人除災厄和祥瑞之意。
夔子的拆分部首為夕和子,夕是由又、乃組成,表示日落;子是一個含義非常廣泛的字,包括兒子、子女、動物的幼仔等。夔子一共有11畫。
夔子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夔龍。夔龍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九子神獸之一,出現于《山海經》和《史記》等文獻中。繁體字寫作「夔」,與簡體字沒有區别。
在古代,夔子的字形寫作「夔」,與現代的寫法相同。古人一般采用紙筆進行書寫,所以在紙上寫出來的字形與現代印刷或手寫的字形相比會有一些差别。
1. 傳說中,夔子是一種能給人帶來好運與祥瑞的神獸。
2. 他像一隻夔子般出現在我的夢境中。
夔鱗(夔子+鱗),指夔龍的鱗片。
夔座(夔子+座),神獸夔子構成的座椅。
近義詞:神龍、神獸。
反義詞:兇獸、惡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