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慎独。谓在独处时谨慎不苟。 宋 张栻 《与曾节夫抚干书》:“《中庸》谨独,《大学》诚意,乃是下工夫要切处,不可悠悠放过也。” 元 戴良 《存省斋箴》:“惟 子思子 ,深閔斯世,戒惧谨独,提纲以示。” 清 陈仪 《李封君七十寿序》:“谨独以居,抱一以游,故春秋日高,而有婴孺子色,先生可谓闻道者也。”
“谨独”是一个源自儒家思想的传统概念,指人在独处时依然保持谨慎自律的态度,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谨独”读作jǐn dú,意为在无人监督的独处环境中,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表里如一、无愧于心。它与“慎独”含义相通,但更侧重对内心的自我审视和谨慎持守。
经典出处与哲学内涵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例如宋代张栻在《与曾节夫抚干书》中强调:“《中庸》谨独,《大学》诚意,乃是下工夫要切处”,认为这是修身的关键。元代戴良也通过《存省斋箴》阐释其重要性,主张通过“谨独”实现内外一致的道德境界。
现代意义与实践
现代解读中,“谨独”不仅指行为约束,更强调通过独处时的自我觉察,抵御私欲和负面念头,达到良知与天理合一的状态。例如在无人监督时仍能保持正直,或独处时坚持学习、反思等正向行为。
常见误区澄清
需注意“谨独”并非排斥独处,而是强调独处时的自我管理能力。它要求个体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依然主动选择符合道德准则的言行。
这一概念贯穿古今,既是儒家修身的核心方法论,也是现代人培养自律品格的重要参照。其本质在于通过内在道德力量的觉醒,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跨越。
《谨独》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慎重自处、谨慎独立的含义。它主要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或者生活中特别注重自己的表现和独立思考,不被外界干扰。
《谨独》的部首是言(yán),由右边的辶(辵)和左边的讠组成。它的总共有10个笔画,分布于辶(辵)的四画和讠的六画。
《谨独》是一个古代的词语,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它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的一句话:“辅弼谨独,犹惧风焚。”这句话表达了宰相辅佐国君时应当慎重自处,独立思考的意义。在繁体字中,“谨独”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结构和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人们在书写《谨独》时,通常采用朝右而下的书写方式。此外,古代中国人的字体笔画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谨独》的结构和现代保持一致。
1. 他非常谨独,从不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
2. 她在工作中总是能够保持谨独的态度,这也是她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组词:
谨小慎微、谨言慎行、独自一人、独立思考。
近义词:
谨慎、小心、慎重。
反义词:
放任、随便、依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