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一說即芣苡。桴,通“ 芣 ”。《逸周書·王會》:“ 康 民以桴苡。桴苡者,其實如李,食之宜子。” 孔晁 注:“食桴苡即有身。” 朱右曾 校釋:“愚謂桴苡即芣苢也。”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字音假借》:“‘芣苢’可作‘桴苡’。”
“桴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文獻記載及學術解釋綜合如下:
桴苡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植物,其名稱中的“桴”通“芣”,因此常被認為與《詩經》中的“芣苡”(即車前草)為同一植物。根據《逸周書·王會》描述,桴苡的果實形似李子,食用後“宜子”(有助于生育)。
在《逸周書·王會》中提到:“康民以桴苡。桴苡者,其實如李,食之宜子。” 孔晁注:“食桴苡即有身(懷孕)。” 可見古代認為此植物具有促進生育的象征意義,可能與原始生殖崇拜或藥用功能相關。
“桴”與“芣”為通假字,因此“桴苡”即“芣苡”。芣苡在《詩經·周南》中被廣泛提及,如“采采芣苡”,其果實多籽,古人借以祈求多子多福。
部分學者(如朱右曾、梁紹壬)認為桴苡即芣苡,但也有觀點提出二者可能存在細微差異,需結合更多考古或文獻證據進一步考證。
桴苡是古代文獻中的植物,與芣苡(車前草)關聯密切,具有生育象征意義。其解釋需結合通假字、文獻記載及文化背景綜合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