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惡的意思、十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惡的解釋

(1).封建時代刑律所定的十種大罪。《隋書·刑法志》:“﹝ 開皇 元年﹞更定《新律》……又置十惡之條,多採 後齊 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内亂。犯十惡及故殺6*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 唐 長孫無忌 《唐律疏議·名例一·十惡》:“ 周 齊 雖具十條之名,而無十惡之目。 開皇 創制,始備此科……自 武德 以來,仍遵 開皇 ,無所損益。”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清 林則徐 《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摺》:“近復将不供興販姓名者,由杖加徒,已屬從重,若逕坐死罪,是與十惡無所區别。”

(2).佛教以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邪見為十惡。《南齊書·高逸傳論》:“今則十惡所墜,及五無間,刀樹劒山,焦湯猛火,造受自貽,罔或差貳。”《敦煌變文集·目蓮救母變文》:“阿娘生時不修福,十惡十懲皆具足。”參閱《法苑珠林》卷一○六。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十惡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十惡”是中國古代封建法律中規定的十種不可赦免的重罪,其核心是維護君主專制和倫理綱常。該制度起源于北齊的“重罪十條”,隋朝《開皇律》正式确立為“十惡”,并被後世沿用至清代。以下是具體解釋:

一、曆史淵源

  1. 起源:北齊首次将危害統治的罪名歸納為“重罪十條”(如反逆、不道等),隋朝修改後更名為“十惡”,并增加了“謀”字罪名(如謀反、謀叛)。
  2. 定型:唐朝完善制度,規定犯十惡者“常赦不原”,即遇大赦也不免除刑罰。

二、十惡罪名釋義

  1. 謀反:企圖推翻皇權統治(如策劃政變)。
  2. 謀大逆:毀壞皇家宗廟、陵寝或宮殿。
  3. 謀叛:背叛朝廷或勾結外敵(如叛逃敵國)。
  4. 惡逆:殺害或毆打尊親屬(如弑父、弑母)。
  5. 不道:手段殘忍的犯罪行為(如滅門、肢解他人)。
  6. 大不敬:侵犯皇帝尊嚴(如偷盜禦用物品、僞造禦藥)。
  7. 不孝:對長輩不敬(如咒罵父母、喪期嫁娶作樂)。
  8. 不睦:親屬間相互侵害(如妻謀殺夫、晚輩毆打長輩)。
  9. 不義:下屬殺害長官或違背倫理(如學生殺老師、妻子在夫亡後改嫁不舉哀)。
  10. 内亂:親屬間通奸(如與父妾私通)。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罪名案例或法律條文,可參考《隋書·刑法志》《唐律疏議》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惡》的意思及來源

《十惡》指的是《十惡不赦》,是對罪惡行為的嚴重指責和警告。該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法律文獻,特指罪大惡極的十種惡性犯罪行為。

《十惡》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惡》由「十」和「惡」兩個字組成。

「十」是由「十」字的上下結構構成,總共有兩畫。

「惡」是由「心」和「執」兩個部首組成,共計十五畫。

繁體字

《十惡》在繁體字中寫作「十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惡」字的「心」部分常常被寫作「忄」,同時,「十」的上部橫畫較短。

例句

這個國家嚴禁十惡行為的發生。

組詞

惡行、惡劣、惡意、惡化、惡習

近義詞

十邪、十惡不赦

反義詞

十善、十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