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風吹竹林。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若乃涼夜自凄,風篁成韻。” 唐 鄭谷 《少華甘露寺》詩:“石門蘿徑與天鄰,雨檜風篁遠近聞。” 清 楊焯 《遊弁山資福寺呈霞徹師》詩:“一片風篁擁翠微,晚鐘初動白雲稀。”
(2).指風吹篁竹發出的聲響。 明 屠隆 《昙花記·尼僧說法》:“瓶水初澄,爐香正裊,簷角風篁清籟。”
(3).即 風篁嶺 。嶺下 龍井 産名茶。 清 龔自珍 《會稽茶》詩:“茶星夜照 越 江明,不使 風篁 負重名。”參見“ 風篁嶺 ”。
“風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ēng hu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自然現象
指風吹竹林或風吹篁竹(一種細竹)發出的聲響。例如南朝宋謝莊《月賦》中“涼夜自凄,風篁成韻”,即描繪風吹竹林的清冷意境。這一釋義在多個權威來源中被提及。
地理名稱
特指“風篁嶺”,位于杭州龍井茶産區,因嶺上多竹且風過竹響得名,嶺下盛産龍井茶。
比喻與引申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風篁”可引申為形容人品德高尚、如竹般正直,或指代社會風氣純正。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修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風篁嶺”等具體信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風篁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它象征着中國古代文人情懷和自然景觀的美麗。下面讓我們來探索一下風篁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風篁指的是夜間吹起的風聲和竹林所發出的隨風搖曳的聲音。它所傳達的意境是一種甯靜、自然和詩意的美感。
風篁的組成部分是“風”和“篁”。其中,“風”的部首是風字旁,筆畫數為四;“篁”的部首是竹字頭,筆畫數為十一。
風篁一詞來源于古代文人的創作和表達。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會在竹林間遊玩并在筆觸間傳遞他們對自然的感受和追求。
風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風篁」。
風篁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音節和意義。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在曆史發展中可能有所變化。
1. 暗夜中,風篁悄然吹過,為安眠的人們帶來甯靜的聲音。
2. 清晨,隨風起舞的風篁,如同一支婉轉的樂曲。
組詞:風聲、篁竹、竹林
近義詞:竹聲、竹風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