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簿的意思、底簿的詳細解釋
底簿的解釋
底冊。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土司·緬甸盛衰始末》:“ 成化 間蒙給金牌、信符,不戒於火,乞并批文、底簿及勘合給賜。詔如其請。”參見“ 底冊 ”。
詞語分解
- 底的解釋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後)。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何,什麼:底事傷
- 簿的解釋 簿 ù 本子,冊籍:簿冊。簿記。簿籍。簿錄。 古代稱公文、案卷:對簿公堂。 古代的儀仗侍從:簿伍。鹵簿(古代帝王、後妃、王公大臣外出時的儀仗隊。次序排列嚴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專業解析
"底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作為原始依據或存檔備查的冊子、記錄本,強調其基礎性、憑證性和備查功能。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原始憑證與存檔冊):
- "底簿"指登記事項以備查考的原始冊籍或記錄本。它通常是事務處理過程中最初形成的書面記錄,作為後續核對、追溯或證明的依據。
- 例如:在財務工作中,"現金日記賬"就是記錄每日現金收支的"底簿";在戶籍管理中,"戶口底簿"是登記居民基本信息的原始檔案。
-
強調基礎性與憑證性:
- 該詞突出其作為基礎底本的特性。"底"字在此意指基礎、根本、原始狀态;"簿"指冊子、登記本。
- 因此,"底簿"承載着最初始、最權威的記錄信息,具有憑證作用。當需要核對信息真僞或追溯源頭時,常需查閱"底簿"。
-
同義詞與關聯詞:
- 底冊:與"底簿"含義最為接近,常可互換使用,都指作為原始依據存檔的冊子。
- 底本:原指著作的原始稿本,引申也可指作為依據或基礎的本子,與"底簿"在"原始依據"的義項上有交叉,但"底本"更側重文本的原始稿,"底簿"更側重登記記錄的冊籍。
- 檔案 / 卷宗:指分類保存以備查考的文件和材料。"底簿"通常是構成檔案或卷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最基礎的記錄單元。
- 台賬:指對日常業務活動進行序時登記的賬簿,如庫存台賬、設備台賬等,是"底簿"在特定管理領域(如企業、倉庫)的具體應用形式。
-
曆史與現代用法:
- 該詞在傳統文書、檔案管理中使用廣泛,如官府文書底簿、戶籍底簿、賬目底簿等。
- 在現代社會,雖然電子化記錄普及,但"底簿"一詞仍用于指代需要長期保存、作為法律或管理依據的原始紙質或電子登記記錄。例如,"會議記錄底簿"、"合同備案底簿"、"選民登記底簿"等。
"底簿"指作為事務原始記錄、憑證依據并長期存檔備查的登記冊或記錄本。其核心在于"原始性"、"憑證性"和"備查性",是信息追溯和核對的根本依據。同義詞包括"底冊",關聯詞有"底本"、"檔案"、"台賬"等。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對"底簿"、"底冊"、"底本"、"台賬"等詞條的解釋及關聯。 (由于無法提供有效鍊接,僅标注權威詞典名稱)
- 相關概念參考了檔案管理學中關于原始記錄、憑證性文件的基礎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底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dǐ bù,其核心含義是“底冊”,即作為原始記錄或存檔依據的冊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核心定義
指記錄事務、文件或數據的原始冊籍,通常作為存檔或核對依據。例如官方文書、賬目等需保留的原始記錄()。
-
字義分解
- 底:指事物的根基、基礎或最下層部分(如“底層”“底稿”)。
- 簿:本義為冊籍、文書,引申為記錄或公文案卷(如“賬簿”“對簿公堂”)。
應用場景
- 曆史用例
明代文獻《野獲編·土司·緬甸盛衰始末》中提到:“乞并批文、底簿及勘合給賜”,此處“底簿”指官方存檔的憑證文件()。
- 現代用法
可用于形容機構、企業存檔的原始記錄,如“財務底簿”“戶籍底簿”。
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 近義詞:底冊、存根、檔案。
- 反義詞:副本、抄件。
- 相關詞:簿記(記錄賬目)、對簿公堂(依據文書訴訟)。
權威性說明
根據《漢語辭海》及漢典解釋,“底簿”明确指向存檔的原始冊籍,而非成語。将其歸為成語可能為誤讀,建議以權威詞典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可赤敗褐碧眼胡不攜成敗得失澄省徹夜持事詞話脆亮粹器代溝呆厮冬季作物反複推敲蕃弱風風傻傻風木附屬沆漭含宥豪酌歡躍豭喙交砌假日經濟敬告禁殺日駒子連城玉憐慜柳浪聞莺論帖落籍驘軍履極履屦馬蘭頭廟像民防配錢骠悍屏畏撲克清出豈有此理榮賞儒艮入網善防審期時不我待沓合添油熾薪梯沖鐵雷拓落溫庭筠小童巇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