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賓階。借指賓館。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議婚》:“小生蒙姑母留止賓墀,禮意勤懇,但心繫北堂,不安寝食。”
“賓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賓墀”由“賓”(賓客)和“墀”(台階或台階上的空地)組成,字面意為賓客行走的台階,後引申為借指賓館或賓客居所。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明代朱鼎的戲劇《玉鏡台記·議婚》中提及:“小生蒙姑母留止賓墀,禮意勤懇”,此處“賓墀”即指賓客暫居的場所。
文化背景
古代建築禮儀中,主人與賓客分走不同台階:主人用“主階”(西階),賓客用“賓階”(東階)。因此“賓墀”不僅指物理台階,更隱含對賓客的尊重與禮遇。
争議與補充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賓客進入座位”,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誤讀。主流觀點仍以“賓階/賓館”為核心含義。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例句可參考明代戲劇原文,或描述古代禮儀的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結合《玉鏡台記》原文分析具體用法。
賓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側的部首是宀,表示‘室内’,右側的部首是土,表示‘土地’。它的拼音是bīn chí,讀音較為清晰。
賓墀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形成于先秦時期。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賓墀,其中的賓字是指受到尊重和接待的人,字形上由貝字旁和彡字頭組成;墀字指的是指室内的地面。這個詞本身沒有太多的繁體字寫法變體。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賓字的上方是宀字頭,下面是若幹橫畫和一點,如今沿用至今。而墀字在古代寫法中,則是由土字旁和止字底部組成,一個意思上的元素,一個形狀上的元素。
賓墀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許多典型的例句。例如:“故天子有四嶽以東方為賓墀”,意為“因此天子有四位貴族受封在東方的草原之上”。
除了賓墀,與它相關的詞彙還有很多。例如,與賓字有關的詞語有賓館、賓客、貴賓等,都涉及“受到尊重和接待的人”。而與墀字有關的詞語有地墀、庭墀等,都與“地面”相關。
賓墀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適當的詞語進行表達。同時,與賓墀意義相近或類似的詞語包括客廳、接待等,可以在某些情況下互換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