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異口同聲。形容所有的人都是一個說法。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 明 李贽 《題孔子像于芝佛院》:“萬口一辭,不可破也。”亦作“ 萬口一詞 ”。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現在萬口一詞,願立 永康王 ,不可更改。”
“萬口一辭”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wàn kǒu yī cí,意為“千千萬萬人說同樣的話”,形容衆人意見完全一緻。以下是詳細解析:
若需更多典故或例句,可查看相關來源(如漢典、成語詞典等)。
《萬口一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衆口一詞,衆人一緻地說同樣的話。表示衆多人的意見一緻,沒有分歧。
《萬口一辭》這個詞由“口”、“辶”、“一”、“辶”、“口”五個部首組成。其中,“口”是3畫,“辶”是4畫,“一”是1畫。這個詞一共11畫。
《萬口一辭》最早來源于《後漢書·王質傳》,記錄了王質在劉秀篡漢之後,向新帝劉恭請罷免部分官員的故事。王質在請求中說:“萬口一辭,以謝眇眇之小人。”後來,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描述衆人一緻的意見。
《萬口一辭》的繁體字為「萬口一辭」。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的《萬口一辭》可以寫作「萬口一辭」,書寫方式稍有不同。
衆人對這個方案都萬口一辭,表示非常支持。
相關的詞語有:萬衆一心、千言萬語、人心思定。
近義詞有:一辭如宏、衆說紛纭、異口同聲。
反義詞有:各持己見、争論不休、意見不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