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循環。《呂氏春秋·圜道》:“令出於主口,官職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還周復歸,至於主所,圜道也。”
(2).四周,周圍。 唐 張甫 《花萼樓賦》:“躋攀初極,眺覽還周。”
“還周”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循環
指事物周而複始的運轉或回歸原點的過程。這一含義源自《呂氏春秋·圜道》,其中提到政令從君主發出後,經過執行最終又回到君主手中,體現了“圜道”(循環之道)的哲學思想。
周圍、四周
表示某一範圍的周邊區域。例如唐代張甫的《花萼樓賦》中“跻攀初極,眺覽還周”,即描寫登高後環顧四周的景象。
發音差異
多數權威來源(如漢典)标注拼音為hái zhōu,但部分資料(如)将其作為成語時讀作huán zhōu,解釋為“回歸原位或道義準則”。不過,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
用法示例
“還周”的核心含義是“循環”與“周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呂氏春秋》及唐代文獻。
《還周》是一個成語,意為回報恩德,施恩報德。
《還周》由「辶」和「周」兩個部首組成,共包含9個筆畫。
《還周》最早出自《周禮·地官司徒·大宗伯》中,原意為回報受到的恩德。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回報一切恩德的意思。
《還周》的繁體字為「還週」。
在古代,漢字《還周》的書寫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漢時期流行的小篆字體中,「還」的寫法類似于現代繁體字中的「還」,而「周」的寫法較為簡化。
1. 我們應該學會感恩和還周,不忘他人對我們的幫助。
2. 他以大義感動了我,我決定要還周他的恩情。
感恩、報德、施恩、回報
報恩、報答、報應
忘恩、辜負、恩将仇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