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仕宦。 宋 葉適 《緻政朝請郎葉公圹志》:“味山野之樂而遠市朝,服臺笠以忘冠紳焉。” 明 王錡 《寓圃雜記》卷下:“每至冠紳與故人之家,留必數日而復反。”
(2).戴帽束帶。《二刻拍案驚奇》卷五:“ 襄敏 不知事端,分付忙排香案迎接,自己冠紳袍笏,俯伏聽旨。”
“冠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代官員身份或仕途生涯,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官場生活的描述或感慨。例如:
字面意義為穿戴正式的衣冠,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的裝束或禮儀場合。例如:
該詞兼具象征與具象兩層含義,既體現古代文人對仕途的複雜态度,也反映傳統服飾禮儀的文化背景。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冠紳是指具有高位地位和權力的士人,也可用來形容地位高貴的人。冠紳這個詞的部首是“冖”和“紳”,其中,“冖”是冠字旁,表示與頭飾有關的意思,而“紳”是繩字旁,表示與禮儀和地位有關的意思。
冠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冖”(mì)+ “丨”(gǔn)+ “一”(yī)+ “纟”(sī)。其中,“冖”的部首是“冠”,讀作“mì”,表示與頭飾有關;部首“紳”讀作“gǔn”,表示與禮儀和地位有關;部首“一”讀作“yī”,表示與法度有關;部首“纟”讀作“sī”,表示與絲綢有關。
冠紳一詞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原指佩戴金冠的士人,後來逐漸演變為指具有高位地位和權力的士人。
在繁體字中,“冠紳”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冠紳”的寫法為“冠紳”,其中,“紳”為古代士人佩戴的細繩,用來表示地位高貴。
例句:他身上透着冠紳的氣質,舉止優雅、風度翩翩。
組詞:冠軍、冕冠、賢紳、紳士、紳計、紳商等。
近義詞:貴族、上流社會、權貴、顯貴。
反義詞:庶民、平民、平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