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冠紳的意思、冠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冠紳的解釋

(1).比喻仕宦。 宋 葉適 《緻政朝請郎葉公圹志》:“味山野之樂而遠市朝,服臺笠以忘冠紳焉。” 明 王錡 《寓圃雜記》卷下:“每至冠紳與故人之家,留必數日而復反。”

(2).戴帽束帶。《二刻拍案驚奇》卷五:“ 襄敏 不知事端,分付忙排香案迎接,自己冠紳袍笏,俯伏聽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冠紳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詞義演變及文化象征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義 “冠”本義指帽子,引申為古代男子成年後束發戴冠的禮儀,象征社會地位(《漢語大詞典》,1997)。《說文解字》釋“冠”為“絭也,所以絭發”,特指士大夫階層的禮冠。“紳”原指束腰的絲質大帶,《禮記·玉藻》記載“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後成為士族階層的身份标識。二者組合後,“冠紳”特指戴禮冠、束紳帶的士大夫群體。

二、曆史語義流變 在漢代文獻中,“冠紳”已作為固定搭配出現,如《漢書·蕭望之傳》所述“冠紳薦之”,指通過士大夫舉薦入仕。至唐宋時期,詞義擴展至代指官僚體系,如白居易《贈友》詩“冠紳滿朝右,斯人獨憔悴”,映射士大夫的政治處境。明清文人筆記中,該詞常與“簪纓”對舉,構成“冠紳簪纓”的官場代稱體系(《辭源》,2015修訂版)。

三、文化象征維度 作為禮制符號,“冠紳”承載三重象征:其一昭示“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規定“二十曰弱,冠”标志着士族成年禮的完成;其二代表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強調“冠紳之士當懷仁義”;其三在文學作品中構成意象群,常與“軒冕”“圭組”等詞并置,構建士大夫階層的集體身份認同(《中國古典文學意象研究》,2009)。

網絡擴展解釋

“冠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比喻仕宦

指代官員身份或仕途生涯,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官場生活的描述或感慨。例如:

2.戴帽束帶

字面意義為穿戴正式的衣冠,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的裝束或禮儀場合。例如:

綜合說明

該詞兼具象征與具象兩層含義,既體現古代文人對仕途的複雜态度,也反映傳統服飾禮儀的文化背景。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蹀跇巴镘闆扉荜露藍蒌逋堕赤躶出局榱橑丹飙玚琫旦暮入地刀筆打野呵兜銷娥姜水廢閣粉沸高精尖篝火棍成國功古書呵黎勒壞山洄汩郊澤解弁鶌鶋俊老來庭哩啰哩離奇梨頭辂木沒下場孟光蓬廬平風靜浪破頭爛額譴訝蚑蟜起派器行痊瘉染惑日南至潤濟三科石舫矢口狡賴霜府疏浚殊刑挑綴鶗鴃銅馬圖缋舞池香肚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