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灰浸泡過濾後所得之汁。主要成分為碳酸鉀,呈堿性,可供洗濯用。《海内十洲記·炎洲》:“國人衣服垢污,以灰汁浣之,終無潔浄。”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贛水》:“﹝ 廬陵郡 ﹞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黃,黃者如灰汁。”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赤白檉出 涼州 ,大者為炭,入以灰汁,可以煮銅為銀。”
“灰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綜合解析:
物質構成
灰汁是植物燃燒後的灰燼經水浸泡、過濾得到的液體,主要成分為碳酸鉀(化學式 $text{K}_2text{CO}_3$),呈堿性。這種特性使其在古代被廣泛用于洗滌衣物、清潔污垢。
用途
作為天然清潔劑,可用于浣洗衣物(如《海内十洲記》記載“以灰汁浣之”),或加工食物(如制作灰汁團去除澀味)。
在日語中,“灰汁(あく)”包含多重含義:
部分語境下,“灰汁”被引申為苦澀的體驗或困境,類似“苦汁”,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特定比喻表達。
灰汁的核心含義是植物灰制成的堿性液體,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意涵。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文獻,可參考《漢典》《水經注》等來源。
灰汁是指動物或植物組織中所含有的混濁物質,顔色呈灰色或深黃色。它通常是由細胞碎裂引起的,具有一定的粘性和渾濁性質。
灰汁的部首是火,總共有8個筆畫。
灰汁一詞源于古代的一種制作染色劑的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某些植物研磨後加水攪拌,經過沉澱和過濾後得到一種混濁的液體,這種液體就被稱為灰汁。
灰汁的繁體字為「灰汁」,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灰汁在古代常被寫作「灰汘」。
1. 放置一段時間後,從植物中提取出的灰汁可以用來染紗。
2. 這些草木經過加工,産生了大量的灰汁。
灰汁在組詞中可以作為名詞,如「灰汁液」、「灰汁濃度」。
與灰汁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濁液」、「渾濁物」。
與灰汁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