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镂的意思、鬥镂的詳細解釋
鬥镂的解釋
亦作“鬭鏤”。樹名。樹皮的纖維可用來織衣。《北史·流求傳》:“﹝ 流求國 ﹞多鬭鏤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髮之下垂……織鬭鏤皮并雜毛以為衣,製裁不一。”《隋書·東夷傳·流求國》:“多鬭鏤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髮然下垂……織鬭鏤皮并雜色紵及雜毛以為衣,製裁不一。”
詞語分解
- 鬥的解釋 鬥 ǒ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鬥酒隻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量糧食的器具:鬥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形容小東西的大:鬥膽。 形容大東西的小:鬥
- 镂的解釋 镂 (鏤) ò 雕刻:镂花。镂刻。镂空。镂骨銘心(喻感激或牢記不忘)。镂月裁雲(喻巧奪天工的制作)。镂塵吹影(喻徒勞)。 可供刻镂用的剛堅的鐵。 古同“漏”,孔穴。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鬥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但主要指向以下内容:
一、基本釋義
-
植物名稱
指一種樹木,樹皮纖維可用于紡織衣物。根據《北史·流求傳》和《隋書·東夷傳》記載,古代流求國(今台灣地區)盛産此樹,其形态“似橘而葉密,條纖如髮”,當地人用樹皮混合毛發、苎麻等材料織衣。
-
其他可能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鬥镂”可拆解為“鬥”(競争)和“镂”(雕刻),形容文采出衆、技藝精湛。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二、使用示例
- 古籍記載
《北史》描述:“織鬭鏤皮并雜毛以為衣,制裁不一。”說明其樹皮在古代是重要紡織原料。
三、注意事項
- 若需學術引用,建議以《北史》《隋書》等曆史文獻中的“樹名”解釋為準。
- 其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镂》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雕刻或镂刻木材、石頭等物體。下面是對這個詞的各個方面的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鬥镂》的部首是鬥,表明與鬥字有關的字。镂的部首是鍍,表明與鍍字有關的字。所以,鬥镂是鬥和鍍兩個部首組成的。
- 《鬥镂》一共有14個筆畫。
來源:
- 鬥镂一詞的來源比較難确定。它可能是由古代雕刻手藝人的稱謂演化而來的,也可能是解釋為雕刻的一種方法或技術。無論來源是什麼,鬥镂都代表着古代雕刻的獨特藝術形式。
繁體:
- 《鬥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鬥鏤」。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漢字中,鬥和镂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鬥字的古代寫法是「剅」,而镂字的古代寫法是「驢」。這些古代寫法反映了漢字演變的過程和曆史變遷。
例句:
- 這件木雕使用了精湛的鬥镂技術。
- 他的石雕作品展示了鬥镂的精美細節。
組詞:
- 鬥杯:雕刻或镂刻在酒杯上的圖案。
- 鬥笠:雕刻或镂刻在帽子上的圖案。
- 鬥藝:雕刻或镂刻藝術。
近義詞:
- 刻雕、雕琢、雕飾。
反義詞:
- 無镂、無雕、樸實。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