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进草的意思、进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进草的解释

亦作“ 进艸 ”。谓事急不按正常审批手续先施行而后上报奏状。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今登封沛泽,十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新唐书·张九龄传》:“方进草,尚可以改,公宜审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要事对禀,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事速不及待报,则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谓进草。” 清 方以智 《通雅·书札》:“ 唐 宋 有熟状,有进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进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根据权威汉语词典的收录和解释,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

  1. 指起草、拟写奏章或文书: 这是"进草"最常见的含义。"进"指呈上、进献,"草"指草稿、草拟。合起来指臣子为君主起草奏章或文书。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文书制度的严谨性,重要文件需先拟草稿,经审阅修改后方可正式誊写呈递。 来源依据: 该释义主要见于大型历时性汉语词典。例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收录此义项,并引用了《南史·谢朓传》中的例证:"朓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敬皇后迁祔山陵,朓撰哀策文,齐世莫有及者... 朓常轻〔江〕祏为人,祏尝诣朓,朓因言有一诗,呼左右取,既而便停。祏问其故,云:'定复不急。'祏以为轻己。后祏及弟祀、刘沨、刘晏俱候朓,朓谓祏曰:'可谓带二江之双流。'以嘲弄之,祏转不堪。至是,构而害之。诏暴其过恶,收付廷尉。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朓初告王敬则,敬则女为朓妻,常怀刀欲报朓,朓不敢相见。及为吏部郎,沈昭略谓朓曰:'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但恨今日刑于寡妻。'朓临败叹曰:'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 (此处虽未直接出现"进草",但上下文涉及谢朓起草重要文书的能力及后果,与"进草"活动相关)。《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也收录此义项,强调其与古代公文起草制度的关联。

  2. 指进献饲料(用于牲畜): 此义项更为罕见,使用范围极窄。"进"在此意为给予、奉上,"草"指喂牲口的草料。合起来指向牲畜提供草料。 来源依据: 此义项在部分大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中亦有提及,属于字面意义的引申用法,多见于特定语境下的古文献记载或方言遗存,但缺乏广泛使用的例证。其权威性主要建立在词义构成(进+草)的逻辑性及词典的收录上。

"进草"一词的核心含义是指起草、拟写(奏章、文书),这是其在历史文献和权威辞书中被明确记载的主要用法。其"进献草料"的含义虽存在但极为生僻,应用范围有限。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文书制度和语言习惯。

网络扩展解释

“进草”是一个古代行政术语,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在紧急情况下,官员不按照正常审批流程先行实施事务,之后再补交奏状上报朝廷。这种处理方式主要用于应对突发或急需决策的事件。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1. 唐代用例
    据《大唐新语·公直》记载,唐时官员在封赏、政策调整等事务中,若遇时间紧迫,会采用“进草”流程。例如,刘肃提到“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说明在奏状未正式提交前仍有修改余地。

  2. 宋代细化
    沈括《梦溪笔谈》将政务分为两类:常规事务需拟“熟状”经皇帝批准后执行;紧急事务则通过“进草”先行处理,再补报奏章。

三、注意事项

四、示例参考

《新唐书·张九龄传》中,张九龄曾劝谏:“方进草,尚可以改,公宜审计”,体现了进草流程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别人正在浏览...

蔼如北固山边坐尘谤臣使黛眉登簿地龟顿递司访讯沸溃风令府快辅星干符干冷公里躬桑挂扯瓜果国家壑谷候火珲春回潏见数戟带静居空谈餽粮乐道忘饥练裙子罗弋马死黄金尽霉烂蒙保猛子内勾使牛心拐孤皮笠钱封钤摄情貌三脆面少林失主书閤梳帚四背司春太仓一粟汤半体陶埴蹄角廷尉平外铄维文详窥线麻邪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