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恭默的意思、恭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恭默的解釋

莊敬而沉靜寡言。《書·說命上》:“恭默思道。” 夏僎 解:“恭敬淵默,沉思治道。”《三國志·蜀志·劉巴傳》:“又自以歸附非素,懼見猜嫌,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 唐 白居易 《議釋教策》:“若欲以禪定復人性,則先王有恭默無為之道在。” 清 唐甄 《潛書·性才》:“ 堯 舜 雖聖,豈能端居恭默,無所張施,使天下之匹夫匹婦一衣一食皆得各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恭默”是漢語中由“恭”與“默”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恭敬而保持沉默的狀态。以下是具體解析:

  1. 語義構成

    • “恭”:《說文解字》釋為“肅也”,指态度莊重謙遜(引自漢典網)。在“恭默”中強調對他人的敬重。
    • “默”:《玉篇》注為“靜也,不語”,表示靜默不語的狀态(參考國學大師網)。二者結合體現“外顯敬意,内守靜默”的行為準則。
  2. 文化語境 該詞多見于古代禮儀文獻,如《禮記·曲禮》中“在朝恭默”描述臣子朝見君主時需莊重肅靜(中華典藏網)。宋代朱熹《敬齋箴》亦用“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恭默而思”強調修身治學的态度。

  3. 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文學或正式場合,如描述“恭默守禮的長者”“會談中恭默傾聽”等語境,體現傳統文化中的謙遜美德。

網絡擴展解釋

“恭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恭默”指莊重恭敬且沉靜寡言的狀态,強調在言行中保持内斂與肅穆。該詞由“恭”(恭敬)和“默”(沉默)組合而成,體現了一種内外兼修的修養态度。

出處與文獻例證

  1. 《尚書·說命上》記載:“恭默思道”,夏僎注解為“恭敬淵默,沉思治道”,指通過沉靜思考來領悟治國之道。
  2. 《三國志·蜀志·劉巴傳》提到劉巴“恭默守靜,退無私交”,描述其謹慎寡言的性格特點。
  3. 唐代白居易在《議釋教策》中,将“恭默無為”與禅定修養相類比,強調其對人性的調和作用。

用法與延伸

英文釋義

可譯為“reverent silence”或“respectful composure”,體現恭敬與沉靜的雙重含義。

總結來看,“恭默”不僅是一種行為表現,更蘊含傳統文化中對修身養性的深層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

哀求安魂曲百倍襃隆鞭打場藿朝名市利垂體除了...以外代立倒算東流西上堕婆登幡布風姿扛鼎公昆弟歸程後年華發昏澄澄昏酣火齊鏡家量急捷荩籌了不可見累次磊瑰不羁戀留練識飉飉嶺嵤魯硯沒頭神孟飨抹媚木披木人派取攀轅卧轍抨章潛聽箬帽三十六體沙麓上釣邵父生鮮詩啟世網刷扮疏整坦衷讨笑頑素鮝魚弦矢先行後聞懈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