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喪制的意思、喪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喪制的解釋

(1).治喪的禮制。《後漢書·皇後紀上·章德窦皇後》:“上尊諡曰 恭懷皇後 ,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俱葬 西陵 。”《周書·韋敻傳》:“其喪制葬禮,諸子等竝遵其遺戒。”

(2).特指按禮制規定的居喪期限。《元典章新集·吏部·丁憂》:“凡為人子,喪制之内有犯非違者,不拘官民宜其追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喪制指中國古代社會關于喪葬禮儀的整套制度規範,主要包含居喪期限、服飾等級、行為禁忌等内容,是傳統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過規範化儀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并維護社會倫理秩序。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字義構成

  1. "喪"(sāng)

    本義指人的死亡及相關哀悼活動,《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引申為哀葬禮儀。

  2. "制"(zhì)

    指制度、規範,《禮記·曲禮》鄭玄注:"制,法度也"。二字組合即形成"喪葬制度"的完整概念。

二、核心制度内涵

  1. 居喪期限

    按血緣親疏實行"五服制度":斬衰(三年)、齊衰(一年至三月)、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如《儀禮·喪服》規定"斬衰三年"適用于子女為父、妻為夫等最重親屬關系。

  2. 服飾規範

    喪服材質與裝飾嚴格分級:斬衰用粗麻布不縫邊,齊衰縫邊,大功以下漸細。守喪期間禁華服、首飾,以粗麻、素色為标志(參考《周禮·春官·司服》)。

  3. 行為禁忌

    包括禁娛樂宴飲、禁婚嫁、禁仕宦等。《禮記·喪大記》載"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強調行為與哀思的匹配。

三、社會文化功能

  1. 倫理維系

    通過"慎終追遠"強化家族凝聚力,如《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 等級體現

    喪制差異彰顯宗法地位,如《禮記·王制》規定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大夫三月。

  3. 哲學表達

    融合儒家"孝道"與道家生死觀,《孟子·離婁下》強調"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喪制"詞條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喪"字釋義
  3. 《儀禮·喪服》(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禮記·喪大記》(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5.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喪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判斷其含義:

一、傳統喪葬禮制(主流含義)

指人去世後遵循的禮儀制度,包含治喪流程、服喪期限等規範。具體包括:

  1. 治喪流程:如入殓儀式、喪事辦理程式、殡葬用具規格等(參考《後漢書》記載的案例)。
  2. 服喪期限:按禮制規定親屬需守喪的具體時間,如古代“三年之喪”等制度。
  3. 地域差異:經過曆史演變,不同地區形成獨特的喪葬風俗,如掃墓方式、祭祀禮儀等。

二、成語引申義(較少使用)

指人喪失道德約束,行為不受規範,含貶義。例如:“他貪污受賄,早已喪制失德。”需注意此用法多見于特定文學語境,日常使用較少。


說明:第一種解釋為權威典籍和民俗研究中的常見含義,第二種屬于語義延伸。如需具體曆史案例或地域風俗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周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姑白荊白馬氐弊孔並蒂鄙雜播客弛夜毳冠存孤氮族導譽大資産階級掉三寸舌東壁餘光二生奉呈馮歡折券風宇分暌跗蕚連晖福無雙至狗分例過制函工毫心河段截爪金盤津潤急須踡跽苛例朗詠羸薾麗景令甲零香露曉賣侮悶打孩谧安嬭子袍服飄色窮斂祛風熱戰三日仆射算賬蘇梅淘濯統率投身駝峯踠折巍峩圍聚五祖七真小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