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月蝕盡。也稱全蝕。語出《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杜預 注:“既,盡也。” 孔穎達 疏:“食既者,謂日光盡也。” 唐 劉禹錫 《砥石賦》:“如景昏而蝕既兮,與肌漆而為癘。”
“蝕既”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日食或月食的全食階段,即日月被完全遮蔽的現象。語出《春秋·桓公三年》記載的“日有食之,既”,杜預注解“既”為“盡”,孔穎達進一步說明“食既者,謂日光盡也”。
該詞最早用于描述天文現象,如《春秋》中的日食記錄。唐代劉禹錫在《砥石賦》中以“如景昏而蝕既兮”作比喻,将自然現象引申至社會或人生境遇的黯淡狀态。
古代天文觀測中,“蝕既”屬于較罕見的天象,需滿足特定條件(如日食時月球完全遮擋太陽)。現代天文學已能精準預測此類現象,但“蝕既”一詞仍作為漢語古語保留在文獻和文學作品中。
蝕既(shí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蟲”,意為昆蟲,象征着小動物;第二個部分是“既”,有“已經”、“已經發生”等意思。因此,蝕既的整體意思可以理解為昆蟲已經發生或産生。
蝕既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蟲”,讀音為“chóng”,表示與昆蟲相關的意思,具體可以理解為“小動物”。
筆畫:“蝕”為9畫,讀音為“shí”,表示損耗或衰退的意思;“既”為5畫,讀音為“jì”,表示某事已經發生的意思。
蝕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食貨志》中,形容因為蝕蟲而導緻損失或減少的情況。在古代文獻中,也可以找到類似含義的詞語。
蝕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蝕既”,整體結構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蝕的字形與現代相比稍有不同,更具有古典風格。例如,蝕的古代寫法為“虯”。而既的古代寫法為“曁”,并且有更多的變體寫法。
以下是蝕既的例句:
與蝕既相關的詞語有:
綜上所述,蝕既是指昆蟲已經發生或産生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蟲”和“既”,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古代漢字中有不同的寫法。蝕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蝕既”。與蝕既相關的詞語包括蝕蟲、害蟲、螞蟻等。與蝕既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減産、損耗、衰退,相反的詞語有繁榮、增長、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