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緻慎。謂采取慎重态度。《書·禹貢》:“庶土交正,厎慎財賦。” 孔 傳:“緻所慎者財貨貢賦,言取之有節不過度。”厎,一本作“ 底 ” 晉 左思 《魏都賦》:“關石之所和鈞,財賦之所厎慎。”
“厎慎”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釋為“緻慎”,即達到謹慎、審慎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緻慎”,強調通過細緻考量實現穩妥行事的态度。
從字源分析,“厎”本義為磨刀石(《說文解字》),引申為“平”“緻”之意,如《尚書·禹貢》載“震澤厎定”,即指通過努力使事物歸于安定;“慎”則指審慎、周密,二者結合後構成“以細緻之力達成穩妥”的複合義。
在典籍用例中,《詩經·小雅·白華》有“念子懆懆,視我厎厎”之句,漢代鄭玄注疏此句時援引“厎慎”為解,表明該詞多用于形容人對事物保持高度克制的理性狀态。
現代漢語中,“厎慎”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或特定方言時仍具參考價值,其語義可對應現代詞彙“審慎”“嚴謹”等表達。
參考資料:
“厎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厎慎(拼音:dǐ shèn)意為“采取慎重态度”,強調在行為或決策中保持謹慎。該詞由“厎”和“慎”二字構成: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庶土交正,厎慎財賦。” 意為各地官員需審慎管理財政賦稅,避免過度征收。晉代左思《魏都賦》中也有“財賦之所厎慎”的用法,進一步強化其慎重管理的語境。
“厎慎”體現了古代對嚴謹态度的重視,尤其在公共事務管理中強調節制與責任。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尚書》及《魏都賦》原文。
白蕖牓挂币泉捕書赤衷丑狀出客淡蛾打毬第一國際斷定兒大不由爺費捐婦人之仁浮水該贍圭窬扢拉過羅花點子磺胺豁廠降乩驕假踦闾盡快襟契禁聲就木救奢寄止忾惜康食空房間雷岸鲢胖頭淪退芒鞵蠓蟲滅迹泮奂配套錢店漆雕琪花瑤草情孚意合秦樓月瓊玖氣俠取材上骈舍奠說下素着堂贈瞳仁玩縮滃滃向闌相知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