贶遺的意思、贶遺的詳細解釋
贶遺的解釋
饋贈。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 王莽 姦滑,包藏禍心,文緻太平,誑眩朝野,貺遺外域,使送瑞物,豈可以此謂古皆然乎?” 唐 裴铏 《傳奇·崔炜》:“遂命侍女開玉函,取珠授 煒 。 煒 載拜捧受,謂四女曰:‘ 煒 不曾朝謁皇帝,又非親族,何遽貺遺如是?’”《新唐書·柳公權傳》:“凡公卿以書貺遺,蓋鉅萬,而主藏奴或盜用。”
詞語分解
- 贶的解釋 贶 (貺) à 贈,賜:厚贶。嘉贶。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遺的解釋 遺 (遺) í 丢失:遺失。遺落。 漏掉:遺忘。遺漏。 丢失的東西,漏掉的部分:補遺。路不拾遺。 餘,留:遺留。遺俗。遺聞。遺址。遺風。遺憾。遺老(a.經曆世變的老人;b.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網絡擴展解釋
“贶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kuàng yí,其核心含義是“饋贈”或“贈予”,常用于描述正式、尊重的禮節性贈送行為。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解釋:
詞義解析
- 單字拆分:
- “贶”(kuàng):本義為賜予、賞賜,多用于上對下的恩惠或禮節性給予。
- “遺”(yí):此處指贈送,與“饋”同義,強調主動給予的行為。
- 合成詞義:兩字結合後,強調以莊重态度進行的贈予,常見于古代文獻或禮儀場合。
文獻用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
- 《抱樸子·诘鮑》(晉代葛洪):
描述王莽“贶遺外域,使送瑞物”,指其通過對外邦贈禮以營造政治聲譽,體現該詞隱含的權謀或外交色彩。
- 《傳奇·崔炜》(唐代裴铏):
崔炜收到貴重禮物後反問:“何遽贶遺如是?”表達對意外厚贈的驚訝,突顯其尊貴屬性。
- 《新唐書·柳公權傳》:
提到公卿以書信“贶遺”財物,說明該詞也用于士大夫階層間的禮節往來。
使用場景與辨析
- 適用語境:
- 古代官方文書、士族交往或文學作品中,表達正式贈予。
- 現代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仿古表達。
- 近義詞:饋贈、賞賜、惠贈(但“贶遺”更強調莊重性)。
- 注意:需根據語境判斷贈予雙方的地位關系,可能隱含單向恩惠或雙向禮節。
現代關聯
當代中文中,“贶遺”已極少使用,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在學術讨論或古文翻譯中。若需現代替代詞,可依場景選用“贈送”“饋贈”等。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古籍數據庫(如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贶遺》的意思
《贶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賜予貴重的禮物或贈送珍貴的遺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贶遺》的部首是貝部。它由9個筆畫組成。
來源
《贶遺》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古代經典文獻中,用來描述國君向臣工或賓客賜予的珍貴禮物或遺物。
繁體字
繁體字《贶遺》為「贶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形狀和結構上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從古漢字的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贶遺》的古代寫法。然而,由于語言的流變和書法的發展,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可能會有差異。
例句
1. 國君贶遺臣下,以示表彰和獎勵。
2. 他贶遺了一幅珍貴的字畫給我,我非常感激。
組詞
組詞:贶賞、遺贈、賜予
近義詞
近義詞:贈予、饋贈、饋遺、饋送
反義詞
反義詞:奪取、剝奪、沒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