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和牛。《書·費誓》:“無敢寇攘,踰垣牆,竊馬牛。” 唐 韓愈 《獲麟解》:“然麟之為物,不畜於家,不恒有於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2).牛馬。比喻迫于生活供人驅使從事艱苦勞動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仇大娘》:“尊堂病廢,不能理家人生産;弟坐食,一無所操作,賢夫婦何為作馬牛哉!” 蔣智由 《有感》詩:“凄涼讀盡 * 史,幾箇男兒非馬牛!”
“馬牛”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重含義,可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字面指代動物
指“馬”和“牛”兩種牲畜。例如《書·費誓》中“無敢寇攘,踰垣牆,竊馬牛”即為此意。唐代韓愈的《獲麟解》也提到“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強調其自然屬性。
比喻辛勤勞動者
用于形容被迫從事艱苦勞動、供人驅使的人。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中“賢夫婦何為作馬牛哉”即表達此意。
“風馬牛不相及”
源自《左傳》,字面指馬與牛不同類,引申為事物之間毫無關聯。例如:“企業家的提問和諾獎得主的回答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情況”。
象征努力與奉獻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馬牛”可比喻勤奮努力、不怕吃苦的人,如“馬牛象征着速度與耐力,形容堅持不懈的工作态度”。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如、2、6)。
《馬牛》是一個成語,意為比喻能力、力量出衆,或形容事物異常龐大、強大。
《馬牛》的拆分部首是馬和牛,它一共有12個筆畫。
《馬牛》最早出現在《戰國策·趙策四》一書中,文章描述了齊魏之間的戰争,其中提到了趙國的烏林之戰。趙國将領孟嘗君解決了困擾趙國多年的敵人問題,而烏林城内的士兵紛紛投降,以緻趙國力量增強。有人對孟嘗君說:“君之馬牛何止功乎?”,意思是他的才幹遠遠超過了普通人。從此以後,“馬牛”就成為了贊美人能力、力量出衆的詞語。
《馬牛》的繁體字為「馬牛」。
在古代,由于字形演變,寫作「馬牛」的時候,常常将「馬」字寫作「馬」或「馬」,将「牛」字寫作「牛」,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
1. 他在比賽中展現出了真正的馬牛之力。
2. 這個項目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真是個馬牛不相及的工作。
馬勺、馬鈴、牛飲、牛角、牛棚
能人、強者、頂尖
弱者、無能、庸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