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鄭玄 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将撻之,方自陳説。 玄 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兩婢子問答皆援引《詩經》。後用為掉文之典實。 清 珠泉居士 《續闆橋雜記·麗品》:“每一掉文,如 匡 説解頤,不數 鄭 家婢泥中之對也。”
“泥中之對”是一個源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的成語,其典故背景和含義如下:
此成語源于《世說新語·文學》記載的故事:東漢經學家鄭玄家的婢女均通曉詩書。一次,一名婢女因辦事不力被罰跪泥中,另一婢女見狀用《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詩句“胡為乎泥中?”(為何在泥中?)詢問,被罰者則引用《詩經·邶風·柏舟》的“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本想向他訴說,卻正遇他發怒)回應。兩人的問答均引用《詩經》。
多用于調侃或評價他人刻意使用典故的行為。例如:“他聊天時總愛‘泥中之對’,顯得過于文绉绉。”
《泥中之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兩者非常相似或者幾乎沒有區别。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兩者的差異微乎其微。
《泥中之對》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土(土),其中“水”是四畫,“土”是三畫。
《泥中之對》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南朝梁·顔之推的《顔氏家訓》:“今所謂初生之美者,姿貌端方,白齒黑發,陳内平外,泥中之對,然後求是。”後來逐漸形成成語并廣泛應用。
《泥中之對》這個成語的繁體為「泥中之對」。
古時候《泥中之對》的漢字寫法為「泥中之對」。
他們的觀點相似得如同《泥中之對》,幾乎無法分辨。
相似、類同、一緻、如出一轍、無二、幾乎相同
類同、一緻、如出一轍、無二
截然不同、天壤之别、大相徑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