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稱佛教始祖 釋迦牟尼 之像。 南朝 梁元帝 《與蕭谘議等書》:“瑞像放光,倏将旬日。”《梁書·諸夷傳·海南諸國》:“十八年,復遣使送 天竺 旃檀瑞像、婆羅樹葉。” 宋 王安石 《重登寶公塔》詩之一:“應身東返知何國,瑞像西歸自本朝。” 清 吳長元 《宸垣識略·内城三》:“ 明 劉迎 《栴檀像》詩:‘我昔遊京師,稽首禮瑞像。’”
瑞像(ruì xià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具有祥瑞特征的宗教造像,尤指佛教中帶有神異色彩或傳說背景的佛像。該詞源于佛教典籍,用于描述顯現靈異征兆的佛像,如佛經記載的優填王造旃檀佛像傳說。敦煌莫高窟中存有多幅"瑞像圖"壁畫,描繪印度、中亞等地相傳的靈驗佛像,印證了該詞在佛教藝術中的實際應用 。
引申指一切蘊含吉祥寓意的雕像或圖像。例如道教宮觀中象征國泰民安的玉皇像、民間信仰中寓意福壽的壽星像等,均可泛稱為"瑞像"。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銅鎏金真武像即被學者歸類為體現"瑞像"文化内涵的代表作 。
參考資料
“瑞像”是佛教術語,特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造像,具有宗教與文化的雙重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瑞像”專指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塑像或畫像,常與祥瑞、神聖性相關聯。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如梁元帝《與蕭谘議等書》提到“瑞像放光”,宋代王安石詩中也有“瑞像西歸自本朝”的描述。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瑞像的文物信息或詩詞引用,可參考《梁書》、王安石《重登寶公塔》等文獻。
鳌甲傲态拔虎須班士比蹤慘黩稱柴而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二踢角豐博風鎬蜂目豺聲浮家泛宅诰箓公案學歡歎會食溷帳活勞動胡七雜八護身龍堅強緊靠今是昨非決徹崛強開嗣抗違糠糟拉大片老虎皮老王賣瓜療窮隆上幔屋馬前劍綿視面子情兒弭辔逆耳利行諾已搶拍喬樣勢妾魚七拱八翹三心兩意沙莽商敵尚遠生裙沈渾束手就縛宋襄公雖死猶榮推重駼騊甕頭春五酘相親顯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