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一般之中的突出者。語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 王戎 曰:‘ 嵇延祖 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 宋 樓鑰 《題趙尊道渥窪圖》詩:“中間名種雞羣鶴,無復瘦瘡烏暮啄。”
“雞羣鶴”(也作“雞群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比喻普通群體中的傑出人物,強調在平凡環境中凸顯卓越個體。該詞源自《世說新語·容止》中“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的典故,原指嵇紹(嵇康之子)在人群中如鶴立雞群般出衆。
典故背景
西晉時期,嵇紹因才華與氣度超群,被王戎評價為“野鶴立于雞群”,後演變為成語,形容才能或外貌突出的人。
使用場景
多用于褒義語境,如稱贊某人在團隊、群體中表現卓越。例如:“他在科研團隊中如雞群鶴,屢次提出創新方案。”
注意誤區
部分解釋(如)提到“不同類事物混雜不協調”,但根據權威文獻(如漢典)和典故出處,此說法不準确,主流含義仍以“突出者”為核心。
寫作時若需引用此成語,建議優先參考《世說新語》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避免混淆其本義。
《雞羣鶴》是一個成語,指的是雞和鶴共同群居在一起。它常用來比喻貧富不一、素質差異明顯的人聚集在一起。
《雞羣鶴》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鳥(雞、鶴)和羊(羣)。其中鳥部字形為“隹”,羊部字形為“⺶”。
《雞羣鶴》的筆畫數為10畫(雞為7畫,羣為3畫,鶴為10畫)。
《雞羣鶴》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雞羣于鶴,未得告,在野曰‘鸠蔔’。”原意是形容貧富不一、素質差異明顯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各有各的聲音,就像雞和鶴在一起而無法相互傳遞信息。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比喻貧富懸殊或能力差異大的團體。
《雞羣鶴》的繁體為「雞群鶴」。
古時候,《雞羣鶴》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沒有顯著的變化。
1. 這個社會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雞羣鶴的現象越發明顯。
2. 她的朋友圈裡雞羣鶴都有,無法構成一個緊密的交流網絡。
3. 這個學校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真是雞羣鶴,無法形成一個團結的整體。
1. 雞犬不甯:形容非常喧鬧或動蕩。
2. 雞飛狗跳:比喻事态混亂,情況緊急。
3. 狐朋狗友:形容品行不端或劣迹斑斑的朋友。
近義詞:雞鳴狗盜、雞鳴狗吠。
反義詞:和諧相處、團結友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