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使的意思、貢使的詳細解釋
貢使的解釋
進貢的使臣。《宋史·錢惟演傳》:“事不驗, 木征 怒,留貢使。”《明史·外國傳三·日本》:“廷議敕 朝鮮 覈實,令擇老成識大體者充使,不得仍前肆擾,既而貢使亦不至。” 清 馬建忠 《上李伯相論朝鮮商約界務禀》:“ 忠 查 朝鮮 土産極少,惟紅參為大宗,民間不得私售,每年開採,由公家收齊,交貢使攜至 北京 出售。”
詞語分解
- 貢的解釋 貢 (貢) ò 獻東西給上級,古代臣下或屬國把物品進獻給帝王:進貢。納貢。貢獻。貢品。貢賦。 封建時代給朝廷薦舉人才:貢生(指經科舉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人)。貢舉。 姓。 筆畫數:; 部首:貝;
- 使的解釋 使 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貢使(gòng shǐ)指古代代表藩屬國或地方政權向中央朝廷進獻貢品的使者,是中外朝貢體系中的重要外交角色。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身份界定
“貢”指進獻方物,“使”即受命出行的官員。貢使通常由邊疆民族政權、附屬國或海外邦國派遣,攜帶本土特産(如珠寶、珍獸、藥材等)觐見中國君主,象征政治臣屬與經濟往來。例如《明史·外國傳》記載琉球、暹羅等國“遣貢使奉表來朝”,其職責包含呈遞文書、完成禮儀、傳遞外交信息等。
二、曆史制度中的職能
在朝貢制度下,貢使行為受嚴格規範:
- 禮儀象征:須遵循“五拜三叩”等觐見禮制,體現“事大以誠”的宗藩關系(《清會典》)。
- 經濟紐帶:貢使團常獲準在邊境或京師進行貿易,形成“貢賜貿易”,如宋代市舶司對海外貢使“回賜”價值常遠超貢品(《宋史·食貨志》)。
- 政治功能:中央王朝通過接待貢使彰顯“天朝威儀”,如清代理藩院專司蒙古、西藏貢使事務,強化邊疆治理。
三、文化意義與演變
貢使制度衍生出特殊文化現象:
- 文獻記載:《漢書·西域傳》載鄯善國“遣子入侍,貢使絡繹”,反映絲綢之路上的政治互動。
- 文學意象:唐代詩歌“海國貢使隨星渡”(張籍詩句)描繪了貢使跨海來朝的盛況。
- 制度消亡:19世紀後,隨着條約體系取代朝貢制度,傳統貢使逐漸退出曆史舞台(費正清《朝貢貿易與中西關系》)。
繁體寫法:貢使
注:該詞屬曆史專有名詞,現代漢語僅用于特定曆史語境。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故宮博物院. 清代外交文書中的貢使制度研究[J]. 故宮學刊, 2019(3).
-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明史/清史稿相關紀傳).
網絡擴展解釋
“貢使”是古代外交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國家派遣的進貢使臣,負責向其他國家或朝廷進獻禮物,并傳達本國的外交意願。這一行為既體現政治臣屬關系,也用于維護邦交友好( )。
二、構成分析
- “貢”:特指向朝廷或宗主國進獻珍貴物品,如《明史》記載朝鮮貢使攜帶紅參至北京出售()。
- “使”:指代國家正式派遣的外交使節,代表君主行使外交職能,如《宋史》提到木征因事扣留貢使( )。
三、曆史背景與實例
- 宋代:貢使制度常見于邊疆政權與中原王朝的互動,例如《宋史·錢惟演傳》記載吐蕃首領木征因事未果而扣押使臣()。
- 明代:日本曾多次派遣貢使來華,但明朝對其行為有嚴格規範,要求朝鮮核實貢使資質()。
- 清代:延續前朝制度,貢使需攜帶官方指定的貢品(如朝鮮紅參),并在指定地點交易()。
四、具體職責
- 政治象征:象征藩屬國對中央王朝的臣服。
- 物資交流:通過進貢實現特産貿易,如朝鮮紅參專供官方渠道。
- 信息傳遞:承擔國家間文書傳遞與政策溝通職能。
提示:若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可參考《宋史》《明史》中關于外交制度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保溫杯畚插标采倉倉抄檢超前消費撐得住癡種純絜大概疊羅黃谛味堆疊恩幸耳鳴目眩泛泛之交府報丐育绀殿咯噔邯鄲記恒長花绶滹沱麥飯節鄂解劍積害極樂土饑亂鏡變競銷靜業寄帑聆音澧水録記蠻君媚竈免強名實相符墨色鬧頭念曲彷徨平下謙率請福青鋪柔濡盛昌四垣梭巡灘哥醰渥托慮文表霧集雲合物在人亡閑使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