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稽求檢查。《新唐書·宇文融傳》:“鉤檢帳符,得僞勳亡丁甚衆。”《新唐書·李方玄傳》:“鉤檢戶籍,所以差量傜賦者,皆有科品程章,吏不得私。”
“鈎檢”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鈎檢”意為稽求檢查,指通過細緻探尋或嚴格核對的方式進行查驗。該詞帶有較強的目的性和系統性,強調對事物或信息的深度挖掘與審核。
在古籍中,“鈎檢”多用于描述官方對戶籍、賦稅等事務的嚴格審查,例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深度核查”的核心含義。
鈎檢,是一個詞語,意思是用鈎子扣住物品并檢驗。該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鈎”和“檢”。
“鈎”字的部首是鈎,在漢字中屬于一類旁字,代表與鈎子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是4畫。 “檢”字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或木制品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8畫。
鈎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業生産。古人在收割莊稼時,常常使用一種特殊的鈎子,将莊稼紮成一捆,再加以檢驗。因此,鈎和檢結合而成了鈎檢這個詞。
繁體字“鈎檢”是鈎檢的繁體寫法,字形更加複雜,但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鈎檢的古代寫法為「鈎檢」,字形稍有差異,但意思沒有改變。
1. 農民使用鈎檢的方式,對于莊稼的質量進行了認真的檢查。
2. 這家工廠引進了一套先進的鈎檢設備,以确保産品的質量和安全。
1. 鈎子:指具有彎曲形狀的物件,用于拖拉、挂物或捕捉東西。
2. 檢驗:表示對物品、工作、質量等進行認真仔細的審查和核實。
1. 鈎挂:表示用鈎子扣住物品并将其懸挂起來。
2. 扣檢:表示用扣住的方式對物品進行檢查。
1. 松檢:表示檢查不嚴格,不仔細。
2. 放過:表示不進行檢查,放任不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