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鋒利貌。《詩·周頌·良耜》:“畟畟良耜,俶載南畝。” 毛 傳:“畟畟,猶測測也。” 孔穎達 疏:“以畟畟文連良耜,則是利刃之狀,故猶測測以為利之意也。” 朱熹 集傳:“畟畟,嚴利也。”一說,深耕貌。 馬瑞辰 通釋:“ 胡承珙 曰:‘《爾雅》:深,測也。《説文》:測,深所至也。畟畟、測測,皆狀農人深耕之貌。’今按《淮南子·原道篇》注:‘度深曰測。’則以耜入地之深亦得曰測。《爾雅》舍人注:‘畟畟,耜入地之貌。’亦狀其入地之深。” 清 錢謙益 《龔府君墓志》:“畟畟良耜,藹藹蓬廬。”
“畟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見于《詩經·周頌·良耜》中,原句為:“畟畟良耜,俶載南畝。”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溯源
“畟”字由“田”與“人”構成,本指農具插入土地的形态。“畟畟”疊用後,特指農具(如耒耜)鋒利的狀态,形容耕作時農具輕松切入泥土的利落感。
語境延伸
在《詩經》中,“畟畟良耜”既是對農具的寫實描寫,也暗含對農耕順利、豐收在望的祈願。後世文學作品中偶見用此詞比喻事物推進的高效順暢。
讀音标注
該詞讀作cè cè(現代漢語拼音),屬仄聲疊韻詞,發音短促有力,與農事勞作的節奏感相呼應。
由于“畟畟”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化表達中。如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詩經》注疏或古代農事文獻進行拓展閱讀。
《畟畟》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草地上的小型農田或菜地。
《畟畟》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田”和“艹”,總共有11個筆畫。
《畟畟》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十月之交》一篇中。
繁體字版的《畟畟》為「畟畟」。
古代的《畟畟》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一般來說,其基本形狀與現代漢字相似。
1. 他種了一些蔬菜在自家的畟畟上。
2. 春天來了,田地裡的畟畟都變得綠油油的。
農田、耕種、耕地、菜地、田舍、稻田
農田、耕地、田地、耕種
城市、建築、樓房、道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