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uman relations]∶封建社會中人與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及各種尊卑長幼關系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2) [every person]∶各類人
人倫并處。——《荀子·富國》
(1).封建禮教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指尊卑長幼之間的等級關系。《管子·八觀》:“背人倫而禽獸行,十年而滅。”《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 舜 )有憂之,使 契 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叙,朋友有信。”《漢書·東方朔傳》:“上不變天性,下不奪人倫。”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巴陵本末》:“人倫睦,則天道順。”《水浒傳》第四二回:“這件是人倫中大事,不成我和你受用快樂,到教家中老父吃苦。” 曹禺 《雷雨》第四幕:“不要以為你跟 四鳳 同母,覺得臉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倫天性。”
(2).人類。倫,輩,類。《荀子·富國》:“人倫竝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 楊倞 注:“倫,類也。竝處,羣居也。其在人之法數則以類羣居也。”《後漢書·陳蕃傳論》:“愍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倫莫相恤也。”《北齊書·文襄帝紀》:“﹝ 侯景 書雲﹞禽獸惡死,人倫好生,僕實不辜, 桓 、 莊 何罪。”
(3).人才。《北史·楊愔傳》:“典選二十餘年,奬擢人倫,以為己任。”
(4).指有才學的人。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年不忘。”
(5).謂品評或選拔人才。《後漢書·郭太傳》:“ 林宗 ( 郭太 字)雖善人倫,而不為危言覈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 李賢 注:“《禮記》曰:‘拟人必於其倫。’”《北史·崔浩傳》:“ 浩 有鑒識,以人倫為己任……外國遠方名士,拔而用之。皆 浩 之由也。”
(6).指相面術,根據人的相貌占斷禍福。《舊唐書·方伎傳·孫思邈》:“太子詹事 盧齊卿 童幼時,請問人倫之事。”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齊王張令公外傳》:“ 爽 ( 諸葛爽 )有人倫之鑑,覩王之狀貌,待之殊厚。”《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元年》:“ 陳堯臣 善丹青,精人倫。”
“人倫”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主要指人與人之間應遵循的特定關系及道德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人倫指封建社會禮教所規範的尊卑、長幼、親疏等社會關系,其核心是儒家提出的“五倫”,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長幼)、朋友五種關系。孟子在《滕文公上》中首次系統闡述,強調這些關系需遵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準則。
具體内涵
作用與意義
儒家認為人倫是區别人與禽獸的關鍵,通過規範人際關系維系社會穩定。例如孟子指出,若無倫理教化,人将“近于禽獸”。此外,人倫還涉及對各類人群的劃分與行為約束。
擴展與争議
部分文獻将人倫延伸至更廣泛的尊卑等級(如師生、主仆),但核心仍以五倫為主。近代以來,傳統人倫觀因強調等級差異而受到批判,但其倡導的和諧關系理念仍具借鑒意義。
參考資料:綜合網頁、、、、内容整理。
人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也可以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和倫理關系。
人倫的拆分部首為“亻”和“木”,其中“亻”為人的偏旁部首,也是左邊的部分,而“木”為右邊的部分。“亻”的筆畫數為2,表示人的形象;而“木”的筆畫數為4,表示木材的形象。
人倫一詞由“人”和“倫”組成。“人”表示人類,而“倫”是指人類之間的關系。因此,人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或道德倫理關系。
人倫的繁體寫法為「人倫」。
在古時候,人倫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我們目前沒有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記錄。
1. “家庭是人倫的基礎。” 2. “他違背了人倫道德。” 3. “建立正确的人倫觀念非常重要。”
1. 人際關系:指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2. 人情: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互動。3. 親情:指親屬之間的情感和關系。4. 友情:指朋友之間的情感和關系。
家庭倫理、人際關系、社會道德
人權、個人主義、利己主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