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rouse;stimulate;evoke;promote;rouce]∶激動奮發
剛腸激發。——唐· 李朝威《柳毅傳》
詞極激發。——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激發群衆的積極性
(2) [excite]∶将原子核、原子、分子、電子或其他粒子提高到一個更高的能級(如通過加熱、照射或轟擊)
激發态
(3) [affected]∶矯揉造作
激發之行
(1).猶言矯揉造作。《漢書·王莽傳上》:“敢為激發之行,處之不慙恧。”
(2).譏刺。《後漢書·侯霸傳》:“嘗因朝會,聞帝讀 隗嚣 、 公孫述 相與書, 歆 曰:‘亡國之君皆有才, 桀 紂 亦有才。’帝大怒,以為激發。”
(3).刺激引發。《後漢書·皇甫規傳》:“ 威明 欲避第仕塗,故激發我耳。吾當為朝廷愛才,何能申此子計邪!” 宋 司馬光 《乞王陶隻除舊職劄子》:“ 奎 素有質直之名,萬一因此激發,舉動更有過當。” 老舍 《駱駝祥子》二十:“有人要跟他賽車,不論是怎樣的逗弄激發,他低着頭一聲也不出,依舊不快不慢的跑着。”
(4).激動奮發。 唐 劉禹錫 《明贽論》:“言未足以動聽,故必激發以取異。” 元 楊梓 《敬德不伏老》第三折:“想着那老将軍果然無病,老夫略施小計,使他登時激發,就領兵交戰去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段氏》:“觀其慷慨激發,籲!亦傑矣哉!” ********* 《采石矶》一:“每逢興緻激發的時候,不論講得講不得的話,都漲紅了臉,放大了喉嚨,抑留不住的直講出來。”
“激發”是一個動詞,指通過外部刺激或内在因素促使某種狀态、反應或能量的産生。其核心含義是“引發、使活躍”,在不同語境中有具體延伸:
物理學領域
指物質吸收能量後從低能态(基态)躍遷到高能态(激發态)。例如,原子中的電子被光能激發後躍遷到更高能級軌道,這種現象常見于光譜分析中。
心理學與教育學
表示通過外界刺激引發人的内在動力或潛能。如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或激勵措施激發團隊創造力。此時強調從潛在狀态到活躍狀态的轉變。
日常應用
常用于描述情感、靈感等抽象事物的觸發機制。例如:“旅行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危機激發集體凝聚力”。這類用法強調因果關系中的觸發作用。
典型搭配:激發潛能/熱情/興趣/活力/鬥志
近義詞:引發、喚起、激勵
反義詞:抑制、壓抑、扼殺
若需特定領域(如量子力學中的激發子概念)更專業的解釋,建議補充具體語境。
激發是一個動詞,表示通過某種方式引起或喚起某種情感或行動。當某種刺激或動力作用于人們的意識、情感或動機時,會引起他們的積極反應或更進一步的行動。
激發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左邊是火的部首,表示與火有關,右邊是犬的部首,表示與動物有關。總共有14畫。
激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在繁體字中,激發被寫作「激發」。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激發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例如,「激」字在篆書中是「激」加水,表示高漲;在隸書中,寫作「㝂」。在發展過程中,激字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态。
1. 他的鼓舞激發了我的鬥志,使我更加努力地工作。
2. 這部紀錄片激發了觀衆對自然生态的關注。
3. 這個項目的成功激發了我們的創業熱情。
激發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激發熱情、激發靈感、激發創造力、激發興趣等。
激發的近義詞包括:喚起、引發、激勵、激活等。
激發的反義詞包括:鎮定、平靜、冷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