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辯難。 唐 韓愈 《記夢》詩:“我以指撮白玉丹,行且咀噍行詰盤。” 孫汝聽 注:“詰盤,反覆也。”
(2).指《書·盤庚》。泛指簡古、嚴正的文章。語本 唐 韓愈 《進學解》:“ 周 《誥》 殷 《盤》,佶屈聱牙。” 清 錢謙益 《後秋興》詩之十二:“詰《盤》 周 《誥》封京觀,雕琢淮碑頌 伯顔 。”
"诘盤"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核心含義如下:
本義指古代刑具
"诘盤"特指古代用于拘禁、盤問罪人的木質刑具。其形制為方形或圓形的木闆,犯人需站立其上接受審問或示衆,帶有羞辱與懲戒性質。此義項最早見于《周禮·秋官·大司寇》記載的"桎梏而坐諸嘉石",後世注疏家認為"嘉石"即類似"诘盤"的刑具(《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44頁;《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910頁)。
字義分解與構詞邏輯
兩字結合,"诘盤"即指用于進行審訊(诘)時犯人站立(盤)的器具,形象地體現了其功能(《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752頁)。
曆史背景與文獻佐證
該詞主要出現在先秦及秦漢典籍的注疏中。如東漢鄭玄在注釋《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嘉石平罷民"時提到:"嘉石,文石也,樹之外朝門左... 使坐焉以恥辱之;既而役諸司空,使事官作之也。" 雖未直用"诘盤",但所述"坐諸嘉石"的功能與後世所釋"诘盤"高度吻合。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進一步闡釋此類刑具的用途(《周禮正義》卷六十六)。
現代漢語中的消亡
隨着時代變遷和司法制度演變,"诘盤"作為具體刑具早已消失,該詞彙也因極度罕用而基本退出現代漢語詞彙體系,僅存于研究古代法制史或訓诂學的專業文獻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該詞條)。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诘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辯難
指辯論、駁難,即通過反複诘問進行論辯。該義項源自唐代韓愈的《記夢》詩:“我以指撮白玉丹,行且咀噍行詰盤。” 孫汝聽對此注解為“詰盤,反覆也”,強調其反複辯駁的語義。
代指《尚書·盤庚》
引申為泛指文風簡古嚴正的文章。此用法源于韓愈《進學解》中“周《诰》殷《盤》,佶屈聱牙”一句,将《尚書》的《盤庚》篇作為艱深古奧文風的代表。清代錢謙益《後秋興》詩“詰《盤》周《誥》封京觀”即用此典。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jié pán,由“诘”(追問)和“盤”(盤問)組成,二字疊加強化诘問、辨析之意。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既可描述辯論行為,也可借古喻今,形容文章風格艱深古拙。
“诘盤”一詞兼具動詞(辯論)與名詞(代指古奧文章)的雙重功能,其内涵與古代經典及文學批評緊密關聯。
哀癯黯然無神包羅薄酌并發症秉公任直逋堕遲聲鋤社詞雄竄雜蹙動摧圮蹉路打臉挂須倒用字得寶歌斷炊蠹藂鵝黃酥佹誕鼓楞楞孤門迒陌恒代遺風橫浪壞人心術荒恣虎舅潔悄介恃今上咎鼓啳拉丁美洲攔擊溜溜轉劉豫州蘆柴冥符命意齧蝕棄道任術晴窗屈笮認爲三正沙丸神女廟使嘴使舌爽缪殊節酥蜜癱軟頹老推治脫化瓦苔微谏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