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芥子须弥的意思、芥子须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芥子须弥的解释

《维摩经·不可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 须弥 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 须弥山 王本相如故。”后因以“芥子须弥”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 宋 刘过 《投诚斋》诗之六:“达人胸次原无翳,芥子 须弥 我独知。”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末七字余极喜之,其妙处难以言説,但觉芥子 须弥 ,犹涉执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芥子须弥"是汉语中蕴含佛教哲学思想的特殊表述,其核心释义为"极小的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喻指超越物质表象的时空观与包容性。该词由"芥子"(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与"须弥"(梵语Sumeru音译,佛教宇宙观中的世界中心之山)构成矛盾对立概念,实际源自《维摩诘所说经》"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的典故。

在汉语词典学范畴,《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其双重含义:一为佛教用语,喻诸相皆非真实;二引申指"巨细相容,本无差别"的辩证思维。现代《佛学大辞典》则强调其展现的"大小无碍"圆融观,印证《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观。

该成语在语言学演变中衍生出两种变体:古汉语多用"须弥芥子"的原生语序(如北宋《景德传灯录》),明清时期逐渐定型为"芥子须弥"的倒装形式,这种语序调整强化了微小事物蕴含巨大能量的表达效果。当代《辞海》网络版特别指出,其哲学内涵已延伸至文学创作领域,成为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经典隐喻。

(注:基于原则,参考文献采用权威典籍与专业辞书: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
  3. 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版)

网络扩展解释

“芥子须弥”是源自佛教的汉语成语,其释义和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 出处与原始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维摩经·不可思议品》,经文记载:“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其中,“芥子”指微小的芥菜种子,“须弥”是佛教传说中的高山(须弥山),比喻佛法中巨细相容、超越空间局限的智慧。

  2. 本义与比喻
    字面意为“将庞大的须弥山纳入一粒芥子”,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佛教“诸相皆非真”的哲学观念,即大小、广狭等对立概念可相互包容,破除对表象的执著。

  3. 引申义与文学应用
    在文学中,该词被引申为“小中见大”或“平凡中蕴含无限可能”。例如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用“休说芥子须弥”表达对事物相对性的思考;刘过诗句“达人胸次元无翳,芥子须弥我独知”则强调通达之人超越表象的洞察力。

  4. 哲学内涵
    该成语体现了佛教“空性”思想,认为物质世界的大小、形态皆为虚幻,真正的本质无差别。通过“芥子纳须弥”的悖论,启发人们超越二元对立,领悟万物一体的境界。

  5. 现代意义
    当代常以此比喻“微观与宏观的统一”,或形容看似微小的事物具有深远影响。例如科学研究中,原子结构(芥子)与宇宙规律(须弥)的关联性即被类比为此概念。


以上解析综合了佛教经典、文学引用及哲学阐释,如需进一步探究原文语境,可参考《维摩诘经》相关章节或宋代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傲上包换豹囊北非勃勃不顿草蹙侧修惩一戒百丢三忘四鬌鬓飞溅匪民風蓋风散古驿将引诫诲结晶极目迥望浄国抗足柯则口重筐举溜浄满业默读朴古潜林碻凿乞夺青琐拜穷凶球杖驱合日宫绒花上隮傻心眼诗竹守经达权四子书肃成随行逐队特秉托嘱完复望表娓娓温婉蜗行无何乡无声戏无天五铢钱香肠袭夺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