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度,反常。《後漢書·殇帝紀》:“陰陽不和,水旱違度, 濟 河 之域,兇饉流亡。”《宋書·恩倖傳·戴法興》:“卿等忠勤在事,吾乃具悉,但道路之言,異同紛糾,非唯人情駭愕,亦玄象違度,委付之旨,良失本懷。”
"違度"是漢語複合詞,由"違"和"度"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核心含義為"違背法度",具體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層面 "違"取《說文解字》"離也"之本義,"度"指标準規範,組合後構成"背離既定準則"的基本義。如《後漢書·陳忠傳》"違度造制"即指逾越制度規定。
二、詞義演變
三、構詞特征 作為聯合式複合詞,"違度"繼承了古漢語單音詞組合規律,通過近義複合強化表意功能。其構詞方式與"違背""違逆"等詞屬同類範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古代制度探讨等領域。權威語料如《漢語大詞典》《辭源》均收錄此詞條,印證其規範地位。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0卷第128頁,《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547頁)
“違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描述事物或現象違背常規、失去常态,具有書面化色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違度(拼音:wéi dù)指失度、反常,常用于描述自然現象、社會秩序或人的行為偏離正常狀态。例如:
“違度”多用于描述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反常,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深入例證,可參考《後漢書》《宋書》等古籍原文。
拜官本人醭苔澄序出賃毳羶達磨擔仗藩扞方戶防微杜釁飛掣封緘佛律幹治溝防毀形滅性婚啟叫喚假人假義戒轄饑倦機慮雞桑譏谑齑鹽自守鞠愛刳形去皮蠟鞭累七門伐眇風女兒酒派澨貧薄僻遠迫催愆誤清郎群像屈指可數蚺蛇膽軟媚山鵲聲吞氣忍守數耍活寳黍醴熟人熟事熟視鼠腰兜書藝松閑田畈土圍忘念為事香國險窄霄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