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度,反常。《後漢書·殇帝紀》:“陰陽不和,水旱違度, 濟 河 之域,兇饉流亡。”《宋書·恩倖傳·戴法興》:“卿等忠勤在事,吾乃具悉,但道路之言,異同紛糾,非唯人情駭愕,亦玄象違度,委付之旨,良失本懷。”
“違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描述事物或現象違背常規、失去常态,具有書面化色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違度(拼音:wéi dù)指失度、反常,常用于描述自然現象、社會秩序或人的行為偏離正常狀态。例如:
“違度”多用于描述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反常,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深入例證,可參考《後漢書》《宋書》等古籍原文。
違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超出正常或合理的程度,走出規定的界限。違度的拆分部首是辶(辵),辶(辵)是一個漢字的邊旁,表示有關行走、移動的意思。筆畫是5畫。違度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是由辵(辶)和午組成的。
在繁體字中,違度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也是由辵(辶)和午組成。繁體字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違度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由于缺乏相關資料和準确的文字記載,我們無法确定古時候的具體寫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詞的意義并未發生變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不要違度使用公司的資源。
2. 這種行為完全違度了道德底線。
組詞:違反、違法、違約、違章、違規
近義詞:超出、超越、逾越、逾度、越界
反義詞:合度、恰當、適度、守法、遵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