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叙傳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态。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幹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禦以傷大和。” 宋 陸遊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顔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注:“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贽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太和"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核心釋義:
一、自然哲學概念
"太和"源于《周易·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貞",指宇宙間陰陽二氣交融的和諧狀态。漢代王充在《論衡》中闡釋為"元氣未分,渾沌為一"的原始和諧狀态,後被宋代張載發展為"太和所謂道"的哲學命題,強調萬物共生共榮的理想境界。此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被用于描述天人合一、社會安甯的理想狀态。
二、地理名稱與建築标識
作為地理名稱,"太和"現存于中國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該地名取自《易經》"保合太和"之意,始置于宋宣和年間。在建築領域,北京故宮"太和殿"之名取自《周易》"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象征皇權與天地秩序的和諧統一。雲南大理曆史上亦曾以"太和城"為南诏國都城,印證該詞在地名運用中的文化傳承性。
(參考資料:1.中華書局《周易譯注》;2.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太和縣志》;3.故宮博物院官網建築文化專欄)
“太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涵蓋哲學、中醫學及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解析:
天地沖和之氣
源自《易經·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貞”,指陰陽二氣交融形成的和諧狀态,是宇宙萬物運行的理想秩序。朱熹解釋為“陰陽會合沖和之氣”,強調動态平衡。
至高和諧境界
哲學中,“太和”代表陰陽消長、事物漸變過程中的極緻調和,如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所述“太和,和之至也”。
中醫認為“太和”是人體内部的高度和諧狀态,包含三方面:
總結來看,“太和”的核心是“和諧”,既包括自然規律,也涉及人體健康與社會關系。若需更深入探讨某領域含義,可參考相關古籍或專業文獻。
安祿山敗軍白泠泠暴谑八擡大轎抃蹈不一端踩訪操奇計赢吃幹飯饬力翠晶粗重膽魄電傳礬法風義改良主義高勁拐棍漢樂府江嶼狡憤結實金鵝蕊救命絶少軍哄克協廉良列稱領承劉四駡人陸凱貴盛眊瞭妙語解頤謀勇棚車鼓笛骈馬品官青紫被體泣岐路鵲音上坡路笙煖世界經濟市義識準思鳥碎碎坦笑讨吃鬼菟苑嵬然圍坐文法學問題憲式禊館稀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