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和的意思、太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和的解釋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叙傳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态。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幹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禦以傷大和。” 宋 陸遊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顔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注:“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贽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太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涵蓋哲學、中醫學及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哲學與宇宙觀

  1. 天地沖和之氣
    源自《易經·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貞”,指陰陽二氣交融形成的和諧狀态,是宇宙萬物運行的理想秩序。朱熹解釋為“陰陽會合沖和之氣”,強調動态平衡。

  2. 至高和諧境界
    哲學中,“太和”代表陰陽消長、事物漸變過程中的極緻調和,如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所述“太和,和之至也”。


二、中醫學概念

中醫認為“太和”是人體内部的高度和諧狀态,包含三方面:

  1. 陰陽平衡:陰陽相互依存制約,維持生理功能。
  2. 氣血調和:氣與血的生成、運行需協調,保障機體健康。
  3. 髒腑協調:各髒腑功能相互配合,形成整體平衡。

三、社會與人文含義

  1. 太平盛世
    如曹植《七啟》中“太和之民”,指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的理想狀态。
  2. 精神與心理
    指人的元氣充沛、心境平和,如陸遊詩句“莫為悲傷損太和”。
  3. 人際關系
    引申為和睦相處,如《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中“太和既融”的和諧描述。

四、其他延伸

總結來看,“太和”的核心是“和諧”,既包括自然規律,也涉及人體健康與社會關系。若需更深入探讨某領域含義,可參考相關古籍或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太和的意思

太和是一個詞彙,意思是和平、甯靜、和諧的狀态。它表示人們的心境平和、社會安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态。

太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太和的拆分部首為太字的上半部分,即大。

太和的筆畫數為11畫。

太和的來源

太和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易經文化。易經将太和解釋為對天地陰陽的和諧交融,以及人與自然的和平相處。後來,太和一詞逐漸進入日常生活,表示人們追求和諧、甯靜的心境。

太和的繁體字

太和的繁體字為「太和」。

古時候太和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太和的表示稍有不同。其中,「太」字的上部分由「大」字寫成,下部分以「人」字代替,整體構成「太和」。

太和的例句

1. 這個社區住戶之間非常太和,關系融洽。

2. 他的心情總是太和愉悅的,和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

3. 在家人的陪伴下,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太和和諧。

太和的組詞

1. 和諧太和

2. 太和殿(指古代宮殿中的主要大殿)

3. 和平太和(太和的近義詞)

太和的近義詞

和平、安甯、甯靜、和諧、平和

太和的反義詞

動蕩、紛争、不和、不諧、不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