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穴的意思、陶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穴的解釋

(1).古代鑿地而成的土室。《詩·大雅·緜》:“ 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毛 傳:“陶其壤而穴之。” 鄭玄 箋:“鑿地曰穴,皆如陶然。” 高亨 注:“向下掏的洞叫做穴,即地洞。”《太平禦覽》卷六一八引 晉 伏滔 《北征記》:“ 皇天塢 北,古時陶穴。 晉 時有人逐狐入穴,行十裡許,得書二千餘卷。” 清 孫枝蔚 《避亂雜述》詩之一:“夜行晝仍伏,陶穴暫可處。不道腹中饑,但言行路苦。”

(2).指墓穴。 宋 蘇轼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之六:“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橫。” 宋 蘇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累累,見之酸辛,為蔔廣宅,陶穴寬溫,相從歸安,各反其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陶穴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特定建築形式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挖掘或燒制方式形成的窯洞或地穴式居所。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綿》,承載着中國古代建築史與生活形态的重要信息。以下從詞源、釋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本義為“用黏土燒制器物”,引申為“制作、塑造”。《說文解字》釋:“陶,再成丘也。從阜,匋聲。”段玉裁注:“陶丘有窯室象形。”後衍生“挖掘”之意,如《詩經》鄭玄箋:“陶其土而複之,陶其壤而穴之。”
    • 文化關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如半坡遺址)已出現陶窯與半穴居房屋,印證“陶”兼具“燒制”與“築穴”雙重含義(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
    • 《說文》釋:“穴,土室也。”指人工挖掘或天然形成的洞窟,如《墨子·節用》載:“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

二、複合詞“陶穴”的釋義

在《詩經·大雅·綿》“陶複陶穴,未有家室”中:


三、考古實證與文化意義

新石器至商周時期,黃河流域普遍存在豎穴式(深5米内)與橫穴式(窯洞)兩種陶穴:

此建築形式反映先民利用自然資源的生存策略,亦為“穴居文化”的實物見證(《中國建築史》梁思成)。


四、文學典源

《詩經》“陶複陶穴”句,記錄周先祖公劉率民遷豳時“因地制宜”的定居過程,後世引申為艱苦創業的象征。如:


主要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2. 《毛詩正義》(孔穎達)
  3.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4. 《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5.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

網絡擴展解釋

“陶穴”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古代鑿地而成的土室
    指古人用泥土挖鑿出的地下居所,常見于早期人類穴居生活。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描述周朝先祖古公亶父帶領族人以土穴為居的情景。後世文獻如《太平禦覽》也記載了相關典故。

  2. 墓穴
    引申為埋葬死者的土坑或洞穴。例如宋代蘇轼在《徐州祭枯骨文》中寫道:“為蔔廣宅,陶穴寬溫”,即用“陶穴”代指安葬遺骸的墓穴。


二、延伸解析


三、文學引用

《詩經》與蘇轼的詩文是“陶穴”的典型用例,既反映了早期人類居住形态,也體現了詞義的擴展(如墓穴)。清代孫枝蔚詩句“陶穴暫可處”則延續了土室的本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太平禦覽》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阿迦爐香阿耨傍邊兒窆喪比目連枝兵馬裁禁彩雲澄泊齒腔處士橫議觕舉村壯呆笨典厚調弓防塞樊萦楓葉附逆攻車媾接鹳鵲樓寒賤黑影黃後花絲魂颠夢倒嬌貴焦響節鎮金台夕照俊物克明冷手連木連宵鈴眊俳诙劈留撲碌情景熱點任父軟工入子傷痕殺聲申斥伸卷申停神韻市籴時髦刷卷貪惼調鼎微軀鮮卑山閑遙遙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