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鑿地而成的土室。《詩·大雅·緜》:“ 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毛 傳:“陶其壤而穴之。” 鄭玄 箋:“鑿地曰穴,皆如陶然。” 高亨 注:“向下掏的洞叫做穴,即地洞。”《太平禦覽》卷六一八引 晉 伏滔 《北征記》:“ 皇天塢 北,古時陶穴。 晉 時有人逐狐入穴,行十裡許,得書二千餘卷。” 清 孫枝蔚 《避亂雜述》詩之一:“夜行晝仍伏,陶穴暫可處。不道腹中饑,但言行路苦。”
(2).指墓穴。 宋 蘇轼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之六:“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橫。” 宋 蘇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累累,見之酸辛,為蔔廣宅,陶穴寬溫,相從歸安,各反其真。”
“陶穴”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鑿地而成的土室
指古人用泥土挖鑿出的地下居所,常見于早期人類穴居生活。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描述周朝先祖古公亶父帶領族人以土穴為居的情景。後世文獻如《太平禦覽》也記載了相關典故。
墓穴
引申為埋葬死者的土坑或洞穴。例如宋代蘇轼在《徐州祭枯骨文》中寫道:“為蔔廣宅,陶穴寬溫”,即用“陶穴”代指安葬遺骸的墓穴。
《詩經》與蘇轼的詩文是“陶穴”的典型用例,既反映了早期人類居住形态,也體現了詞義的擴展(如墓穴)。清代孫枝蔚詩句“陶穴暫可處”則延續了土室的本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太平禦覽》相關條目。
陶穴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構成,分别是“陶”和“穴”。
部首:陶-阜,穴-穴
筆畫:陶-7畫,穴-5畫
陶穴源于《詩經·國風·唐風》中的一句詩:“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其中“宜其家室”中的“室”就是陶穴的意思,表示人的住處。
繁體中文中,陶穴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陶穴”。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陶穴的古字形為“陶”,其中“”為陶的正字旁,表示與陶器相關之意。
1. 他的陶穴别緻而寬敞,給人一種溫馨舒適的感覺。
2. 這座小寨的陶穴建造在山腰,景色優美而宜居。
陶器、陶藝、穴居、穴道
住所、住宅、居所
露天、草地、戶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