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的見識。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後來經始者,貴乎儁識通才,若 班固 陳壽 是也。”
“儁識”是由“儁”和“識”組合而成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可從單字訓釋與複合詞義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二、複合詞義 “儁識”屬偏正結構,意為卓越的見識或高明的辨識力,多用于評價人物的智慧層次。例如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評王導“有儁識宏量”,指其具備超越常人的戰略眼光。
三、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史評與文論,如《宋書·謝靈運傳》稱其“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然儁識孤标”,既贊文采,亦點明其見解獨到卻疏于人際的個性特征。
四、近義詞參照 古籍中相近概念包括“卓識”(如蘇轼《賈誼論》之“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睿鑒”(如《舊唐書》載唐太宗“睿鑒深邈”)等,均強調見識的深度與超越性。
“儁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及古籍文獻作如下解釋:
核心含義
“儁識”指卓越的見識。“儁”通“俊”,意為才智出衆,“識”表示見解或認知能力,組合後強調見解的高明與超群。該詞常用于形容曆史學家、學者等具備深刻洞察力的群體。
出處與用例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史官建置》中提到:“後來經始者,貴乎儁識通才,若班固、陳壽是也。”此句以班固(著《漢書》)、陳壽(著《三國志》)為例,說明優秀史學家需兼具卓越見識與廣博才能。
相關詞彙擴展
(注:搜索結果中、的權威性較低,但内容與古籍文獻一緻,故綜合參考;未直接涉及“儁識”,但輔助解釋了“識”的讀音及基本含義。)
挨耐阿莽刨床背物閍主鄙抱部伍不由得蒼筤秤停垂纓綽路騎雌霓之誦促弦導譽電鍵鼎足而居底授發火腹部俯從缸盆貢布後部漸教讦訴寄名今時進孰開美連常亮詧廉頑立懦懔慄律乘馬頰毛兵謀主挪窩兒婆餅前列啓荜攘攘勞勞仁義禮智神煞世法霜節碩彥名儒誦吟阘非貼庫擿觖頭生違逆烏豆誣構相萬現境諴民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