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的見識。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後來經始者,貴乎儁識通才,若 班固 陳壽 是也。”
“儁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及古籍文獻作如下解釋:
核心含義
“儁識”指卓越的見識。“儁”通“俊”,意為才智出衆,“識”表示見解或認知能力,組合後強調見解的高明與超群。該詞常用于形容曆史學家、學者等具備深刻洞察力的群體。
出處與用例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史官建置》中提到:“後來經始者,貴乎儁識通才,若班固、陳壽是也。”此句以班固(著《漢書》)、陳壽(著《三國志》)為例,說明優秀史學家需兼具卓越見識與廣博才能。
相關詞彙擴展
(注:搜索結果中、的權威性較低,但内容與古籍文獻一緻,故綜合參考;未直接涉及“儁識”,但輔助解釋了“識”的讀音及基本含義。)
《儁識》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語義内涵。此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亻”和“言”。在漢字筆畫上,它共有19筆。
《儁識》源于古代漢語,它的出處可以追溯至《爾雅·釋诂》。在古代繁體字形中,它的寫法為“儁識”。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字逐漸演變到現代簡化字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有很多不同的風格。例如,可以用篆書、隸書或楷書的形式書寫《儁識》。這些不同的書寫風格展示了曆史上漢字的流變和演進。
1. 他的儁識過人,能夠獨立解決複雜的問題。
2. 這位年輕人具有深度的儁識,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組詞:儁傑、儁士、儁才、識見、識别、識趣。
近義詞:聰明、智慧、才智。
反義詞:愚笨、無知、愚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