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毀滅性的意思、柴毀滅性的詳細解釋
柴毀滅性的解釋
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詞語分解
- 柴毀的解釋 謂居喪哀甚,瘦損如柴。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太夫人薨,公每哭嘔血,杖而後起。上見公柴毀,泣曰:‘朕遂不識卿,卿事朕君父一緻,遂至於滅性,可謂孝子。’”《新唐書·膠東王道彥傳》:“荷
- 滅性的解釋 謂因喪親過哀而毀滅生命。《禮記·喪服四制》:“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南史·孝義傳下·吉翂》:“ 翂 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憂,水漿不入口,殆将滅性,親黨異之。” 清 黃景仁 《聞稚存丁母憂》
網絡擴展解釋
“柴毀滅性”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形容因極度哀痛(尤其是父母去世)而身體消瘦衰弱,甚至危及生命的狀态。其中“柴毀”指因悲痛導緻骨瘦如柴,“滅性”則強調這種悲痛對身體和生命的摧殘。
出處與背景
- 該成語出自唐代趙儋的《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歎。”。
- 古代儒家強調孝道,子女在父母喪期需守孝并表達深切哀痛,成語反映了這種文化背景下極端的悲痛表現。
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緊縮式成語,常作賓語或定語,多用于描述喪親時的悲痛場景。
- 近義詞:哀毀骨立(形容因喪親而消瘦憔悴)。
- 反義詞:若無其事、泰然自若(與悲痛狀态相反)。
例句參考
- 古代文獻中常見類似表述,如:“他因喪母之痛,柴毀滅性,三年不出廬墓。”
文化意義
- 成語體現了傳統孝道文化中對“哀痛”的極端化表達,也警示後人需適度節制情感,避免傷身。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柴毀骨立”)或具體出處,可參考古籍《舊唐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柴毀滅性
柴毀滅性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于形容柴火的破壞性。柴表示木柴,毀滅性表示具有破壞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柴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8;毀的部首是殳,筆畫數為8;滅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4。
來源
柴毀滅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生活中使用木柴作為燃料的時期。由于木柴燃燒時火勢旺盛,具有很高的溫度,因此會對周圍的物體産生破壞性。後來,人們便用柴毀滅性這個詞來形容這種具有破壞性的火災。
繁體
柴毀滅性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柴毀滅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柴的寫法可能因地域和年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一般使用「桍」來表示。毀的古代字形是「壞」,滅的古代字形是「烕」。
例句
1. 這次森林火災是由于柴毀滅性極強的大火導緻的。
2. 當他們把木柴堆在一起時,不慎引發了柴毀滅性的火災。
組詞
柴火、柴堆、柴房、柴燒、柴油、柴車等。
近義詞
火災性、破壞性、毀滅性、燃燒性。
反義詞
無害的、安全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