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君秋季狩獵之稱。《左傳·隱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司馬法·仁本》:“天下既平,天子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春蒐免其懷孕,夏苗取其害穀,秋獮冬狩,所害誠多。”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乾隆 二十三年,巡幸 木蘭 ,舉秋獮之禮。”
“秋狝”是中國古代對君主秋季狩獵活動的專稱,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詞義構成
曆史淵源
功能與意義
示例:清朝乾隆帝通過木蘭秋狝展示武力,同時接見蒙古王公以鞏固邊疆,使這一活動超越狩獵本身,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環節。
秋狝,拆分部首分别是穴和犬,共計8個筆畫。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是指在秋天遇到的野生猴子。
秋狝的繁體字為「秋猯」。
古時候,「秋狝」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秋狝」的古時候寫法為「鸠獮」。
以下是一些使用「秋狝」這個詞的例句:
1. 秋狝嬉戲于樹林間,一派自得其樂的模樣。
2. 在深秋的早晨,我看到了一隻可愛的秋狝在枝頭跳躍。
組詞:秋天、秋風、秋葉、秋景、狝猴、猴子。
近義詞:秋猴、秋猯。
反義詞:春狝、夏狝、冬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