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解諭 ”。解釋曉喻。《淮南子·要略》:“詮言者,所以譬類人事之指,解喻治亂之體也。” 唐 張固 《幽閑鼓吹》:“子 孟陽 ,初為戶部侍郎,夫人憂惕,謂曰:‘以爾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懼禍之必至也。’戶部解喻再三。”《明史·周順昌傳》:“知府 寇慎 、知縣 陳文瑞 素得民,曲為解諭,衆始散。” ********* 《史觀》:“紀錄裡的曆史是印闆的,解喻中的曆史是生動的。”
“解喻”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通過解釋使人明白,即“解釋曉喻”。如《淮南子》中“解喻治亂之體”,指用類比解釋治理國家的道理;唐代張固《幽閑鼓吹》記載官員通過解喻化解家庭矛盾。
文學修辭學擴展
在比喻結構中,解喻特指揭示本體與喻體相似點的解釋部分。例如“青年如朝陽”中,“朝氣蓬勃”即為解喻部分,說明兩者的共性。
構詞分析
古籍用例
《明史·周順昌傳》中知府“曲為解諭”平息民憤,此處指通過勸解使民衆理解事理,體現該詞的實際應用場景。
解喻(jiě y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解”是指理解、分析、解釋等意思,也可解讀為解決問題;而“喻”則表示比喻、引申等概念。因此,“解喻”可以理解為通過比喻手段解釋、說明、闡釋某個概念、觀點、事物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解(部首:角,筆畫:9)
喻(部首:口,筆畫:12)
《解喻》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易》六十四卦,其中有一個名為“《晉》卦”的卦象。《晉》卦的卦辭:「晉如、拂瑣、載實、中不快、而民忻、曰解喻、以蠲其憂。」意為“晉卦象征着前進,像拂去塵垢,把果實載滿,中間沒有快樂;但是民衆能夠因此得到安心,這就是解釋說明,用來消除煩惱。”這段卦辭形成了“解喻”這一詞語概念的基礎。
在繁體字中,解喻的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據了解,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解的右邊多會加上“角”部偏旁,形如「角+白」;而喻的寫法則是将「口+俞」組合而成。
1. 這個故事通過一個精彩的比喻,解喻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2. 藝術家用繪畫作品來解喻他内心世界的情感。
3. 教師用生動的解喻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組詞:喻意、解釋、比喻、解讀等。
近義詞:比喻、象征、說明等。
反義詞:誤解、誤喻、誇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