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歎。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上:“觀者歎駭,服其權智。”《新唐書·郭元振傳》:“﹝ 郭震 ﹞與 薛稷 、 趙彥昭 同為太學生,家嘗送資錢四十萬,會有縗服者叩門,自言五世未葬,願假以治喪。 元振 舉與之,無少吝,一不質名氏。 稷 等歎駭。” 宋 葉適 《陳彥群墓銘》:“異日,州将薦 君高 等,讀其書,遒如素講,往往加以新意出人上,始大歎駭。”
贊歎駭異。 唐 沉既濟 《任氏傳》:“衆君子聞 任氏 之事,共深嘆駭,因請 既濟 傳之,以志異雲。”《新唐書·郭震傳》:“十六,與 薛稷 、 趙彥昭 同為太學生,家嘗送資錢四十萬,會有縗服者叩門,自言‘五世未葬,願假以治喪’。 元振 舉與之,無少吝,一不質名氏。 稷 等嘆駭。” 宋 王安石 《與郭祥正太傅書》之一:“示及詩篇,壯麗俊偉,乃能至此,良以嘆駭也,輒留巾匭,永以為玩。”
“歎駭”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歎”與“駭”組合而成,通常用于表達因極度驚訝或震撼而産生的情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總結來說,“歎駭”是漢語中一個兼具贊歎與震撼的詞彙,常用于刻畫複雜情感反應,需通過具體語境進一步明确其側重點。
《歎駭》是指對于某件事情或某種情況感到驚訝、惋惜或不滿的表達。通常用于表示對于一件令人失望或不滿的事情感到遺憾或惋惜。
《歎駭》拆分為兩個部首:言部和馬部。其中,“言”是由5畫組成的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的字;“馬”是由3畫組成的部首,表示與馬相關的字。整個字共有8個筆畫。
《歎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屬于古代漢字。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的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言文或古體詩詞中。
《歎駭》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歎駭」。
古時候,人們把《歎駭》寫作「嘆駭」,其中的「嘆」與現在的「歎」音同義不同,表示歎息的意思;「駭」類似于現在的「駭」,表示驚訝的意思。這樣組合在一起,表示對于某件事情感到驚訝并且歎息的情緒。
1. 聽到他辭職的消息,大家不免感到一絲歎駭。
2. 面對如此巧妙的策略,我不禁心生歎駭。
3. 這次的考試成績令我深感歎駭,我沒有想到會這麼差。
歎息、歎氣、歎服、歎惜、歎息聲、感歎、歎詞、歎道、歎息連連等。
驚訝、詫異、惋惜、驚異、失望、扼腕等。
贊歎、稱贊、贊美、欣喜、滿意、羨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