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體的意思、戒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體的解釋

佛教指受戒的人所内含的不受邪6*惡侵染的功能。 唐 白居易 《題道宗上人十韻》:“精潔霑戒體,閑澹藏禪味。” 明 汪廷讷 《獅吼記·住錫》:“常将戒體薰,看我袈裟不動,蒲6*團安穩。” 清 龔自珍 《寒夜讀歸佩珊夫人贈詩怃然和之》:“魔女不知侵戒體,天花容易隕靈根。”參閱《釋氏要覽》卷上。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戒體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戒體”是佛教戒律中的核心概念,指受戒者在儀式中通過發心所形成的内在防非止惡功能。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戒體(jiè tǐ)指受戒者通過如法儀式在心中建立的持久防護機制,具有抵禦惡念、約束行為的作用。如《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所述:“納聖法于心胸”,即通過受戒将佛法内化于心。

二、内涵與特性

  1. 無作戒體:戒體并非物質實體,而是心理潛在力量,屬于“無作戒”範疇,無需刻意維持即可持續發揮作用。
  2. 功能性:具有自動防護功能,如《菩薩戒義疏》所言“防非止惡”,類似心靈防護系統,對清醒、睡眠等狀态均有效。
  3. 種子說:依據唯識學,戒體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種下善種子,成為修行根基。

三、形成與作用機制

四、宗派觀點差異

不同經典對戒體本質存在解釋分歧:

五、文學與曆史印證

唐代白居易《題道宗上人十韻》中“精潔霑戒體”,明代汪廷讷《獅吼記》等文學作品均引述此概念,反映其文化影響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宗派的具體戒律體系,可參考《大乘義章》《四分律行事鈔》等佛教典籍(主要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戒體》的意思

《戒體》這個詞是指警惕和防備的意思。戒體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或某種行為保持謹慎的态度,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或後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戒體》的拆分部首是 "戈" 和 "身",戈在字上部,身在字下部。《戒體》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戒體》是由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古籍演變而來。它是古代晉朝文學家範晔所著的《後漢書》中的一段文字:“遠戒體防,勤行德惠。”後來這個詞就被引用和廣泛使用。

繁體字中,戒體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戒體的寫法與現代簡體字略有不同。在金文和篆書中,戒體的形狀更加繁複,有一些額外的筆畫和字形變化。

例句

他對金錢無比戒體,從不以利益為重。

在投資時,我們必須保持戒體,謹慎決策。

組詞

警戒、戒備、莊重、戒心、警惕

近義詞

警惕、警戒、戒備、警覺、謹慎

反義詞

放松、開放、放任、大意、掉以輕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