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verted image] 倒立的影子
亦作“ 倒景 ”。1.指天上最高處,日月之光反由下上照,而于其處下視日月,其影皆倒,故稱天上最高的地方為“倒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貫列缺之倒景兮,涉 豐隆 之滂沛。” 裴骃 集解:“列缺,天閃也。倒景,日在下。”《文選·揚雄<甘泉賦>》:“歷倒景而絶飛梁兮,浮蠛蠓而撇天。” 李善 注引 張揖 曰:“《陵陽子明經》曰:‘倒景氣去地四千裡,其景皆倒。’”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出攜 松羨 於倒景之表,入宴 常陽 於瑤房之中。” 宋 蘇轼 《潮州修韓文公廟記》:“滅沒倒影不可望,作書詆佛譏君王。”
(2).夕陽返照。《宋書·謝靈運傳》:“風生浪於蘭渚,日倒景於椒塗。” 宋 蘇轼 《登州孫氏萬松堂》詩:“浮空 兩竹 橫南閣,倒景 扶桑 射北窗。”
(3).泛指日光。 明 劉基 《通天台賦》:“雲霧起於太空兮,激倒景而成虹。”
(4).物體倒映于水中。《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峯於千嶺。” 李善 注:“山臨水而影倒,故曰倒景也。”《花月痕》第六回:“那 秋華堂 、 汾神廟 樓閣參差,倒影波中,澄澈空明,真令人胸襟漱滌,不著一塵。” 魯迅 《野草·好的故事》:“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經過 山陰 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5).水中倒立的影子。 南朝 宋 謝靈運 《從遊京口北固應诏》詩:“張組眺倒景,列筵矚歸潮。” 宋 柳永 《早梅芳》詞:“芰荷浦溆,楊柳汀洲,映虹橋倒影。” 清 黃鷟來 《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草堂》詩:“拂石坐深苔,開窗臨倒景。” 葉聖陶 《曉行》:“岸灘的草和傍岸的樹映入池中,倒影比本身綠得更鮮嫩,更可愛。”
“倒影”是一個多維度詞語,可從以下方面綜合理解:
物理現象
指物體通過光的反射在平靜水面、鏡面等平面上形成的等大虛像,遵循平面鏡成像原理。例如:“樓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詩句)。
詞性特點
作為名詞使用,如“水中的倒影”;而“倒映”是動詞,表示影像投射的過程(如“山巒倒映在湖中”)。
平面鏡成像公式:
$$
物體高度(h_o)= 像高度(h_i)
物距(u)= 像距(v)
$$
(虛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
可通過[][][]查看詳細來源,或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