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書·石勒傳》:“其先 匈奴 别部,分散居於 上黨 武鄉 羯室 ,因號 羯胡 。”舊時用以泛稱來自北方的外族。 唐 杜甫 《往在》詩:“前者厭羯胡,後來遭犬戎。” 清 黃燮清 《黃天蕩懷古》詩:“驄馬宜威臨陣日,羯胡喪膽渡 江 時。”
“羯胡”是中國古代對特定北方民族的稱謂,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羯胡”最初指匈奴别部,因居于上黨郡武鄉羯室(今山西潞城附近)而得名。其中“羯”字本義為閹割的公羊,後引申為族名。該族群屬于匈奴分支,魏晉時期被泛稱為北方外族,後成為“五胡亂華”中的五胡之一。
冉闵起義後,羯胡遭大規模屠殺,殘部部分融入漢族(後裔多姓“石”),部分西遷消亡。至南北朝末期,羯胡作為獨立民族已不複存在。
擴展閱讀:關于羯胡的詳細曆史事件,可參考《魏書·石勒傳》《晉書》等文獻,或查看相關搜索來源(如、9、14)。
《羯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羯胡居住在中國的北方草原地區,以遊牧牛羊和狩獵為生。
《羯胡》這個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為“⺾”(羊字旁),右邊的部首為“月”(肉字底)。根據字形結構,可以拆分為7個筆畫。
《羯胡》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羔裘》中,用來代表北方遊牧民族的名字。字形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繁體字“羯”和“胡”,現代漢字使用的是簡化字。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羯胡是用不同的字形書寫的。在《說文解字》中記載了多種寫法,如“羯鳠”、“伽鹄”等。這些變體告訴我們古代漢字書寫的多樣性。
1. 古代中國與羯胡民族進行了長期的交流。
2. 羯胡人騎着馬匹在草原上追逐獵物。
組詞:羯胡族、羯胡語、胡羯、羯胡石刻等。
近義詞: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
反義詞:漢族、中原民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