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後緄 ”。後嗣;子孫。《書·仲虺之诰》:“垂裕後昆。”《隸釋·漢綏民校尉熊君碑》:“追羨遺績,紀述前勳,於是刊碑,以示後緄。” 宋 蘇轼 《吊徐德占》詩:“死者不可悔,吾将遺後昆。” 魯迅 《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後昆。後代;後嗣。後,通“ 後 ”。 明 無名氏 《玉環記·延賞慶壽》:“止因無子,他日招壻,以續後昆。”
後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後代子孫”,常見于書面語及曆史文獻。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詞由“後”(指時間或次序的延續)與“昆”(原意為兄長,引申為後嗣)組合而成,構成并列式合成詞,讀音為hòu kūn。
從語義演變角度分析,《尚書·仲虺之诰》中“垂裕後昆”的記載,表明其最早用于表達“為後代留下功業或福澤”的寄寓,這種用法在《古代漢語詞典》中列為典型書證。現代漢語中常見于“澤被後昆”“福蔭後昆”等四字格表達,多用于宗族文化、家風傳承等語境,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的例句“先祖德業,惠及後昆”,生動體現了該詞承載的代際延續概念。
在詞性特征方面,該詞屬于名詞性詞組,常作為賓語出現在動賓結構中。需要注意的是,其使用場景具有莊重典雅的語體色彩,當代文學作品中偶見于曆史題材創作,如《白鹿原》中“祖宗法度不可廢,後昆福祉系于此”的表述,延續了該詞的古典韻味。
“後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古典文獻出處:
詞義擴展:
常見搭配:
現代用例:
“後昆”是漢語中表達“後代子孫”的典雅詞彙,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強調家族延續與精神傳承。其含義從兄弟關系擴展至廣義後代,體現了漢語詞義的演變特點。
熬愁飽暖生淫欲便條抃轉賓旅逋抗參星畜産櫥櫃村旆帶住典常疊翠風透蜂牖浮根垢坌過山跳鴻篇巨着猾棍灰慘價色家務活痎痁旌録今古課輸口言雷令缭绫林埛龍馳虎驟廬君路演馬傭眄視明歲鳴響鳴鐘鼓且不上清風高節柔茹寡斷柔嫕軟剌答善政繩床瓦竈聖境慎重十萬火急泗州調聳人聽聞雖故譚說停妻再娶完治危邪溫溫五達道險鸷新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