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言;輿論。《書·立政》:“ 文王 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 孔 傳:“ 文王 無所兼知於毀譽衆言及衆刑獄、衆當所慎之事。”《禮記·缁衣》:“ 君陳 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 鄭玄 注:“衆言同,乃行之。” 宋 王安石 《樞密使張昪封贈三代制八道》:“允于庶言,秉國樞要。”一說為教令。見 曾運乾 《尚書正讀》卷六。
“庶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庶言”指群言、輿論,即衆人的言論或公共意見。該詞常見于古代典籍,強調彙集多方觀點的重要性,例如:
部分學者(如曾運乾)提出“庶言”或可解為教令,但此屬少數觀點。主流釋義仍以“群言”為核心,體現古代政治中對民意的重視。
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官員聽取民意、處理公共事務的語境,如王安石《樞密使張昪封贈三代制八道》中“允于庶言”即贊其善納谏言。
庶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代普通百姓的言辭或言論。庶言一詞中的“庶”表示普通百姓,“言”表示言語或言辭。因此,庶言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普通百姓所說的話。
庶言的拆分部首是“廣”和“言”,其中“廣”為左邊的部首,表示廣大或普遍的意思;而“言”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說的意思。庶言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庶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中,官方的言辭多由上層權貴所控制,而普通百姓的意見往往被稱為庶言。現代漢字簡化後,庶言的繁體形式為“庶言”,保留了原詞的意思和發音。
在古代,庶言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的庶言漢字寫作“庶諺”,其中的“諺”和現代漢字中的“言”字相同,表示聽、說、言語的意思,而“諺”的上部為“羊”,原本表示一種動物的意思,現在在漢字簡化中被更簡化的“言”所取代。
1. 他的庶言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認可。
2. 不要輕易忽視庶言,普通百姓的聲音也很重要。
1. 庶民:指普通百姓。
2. 庶雜:指瑣碎繁雜的事物。
3. 庶務:指一般的日常事務。
民言、普言、衆言。
上言、貴言、王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