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庶言的意思、庶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庶言的解釋

群言;輿論。《書·立政》:“ 文王 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 孔 傳:“ 文王 無所兼知於毀譽衆言及衆刑獄、衆當所慎之事。”《禮記·缁衣》:“ 君陳 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 鄭玄 注:“衆言同,乃行之。” 宋 王安石 《樞密使張昪封贈三代制八道》:“允于庶言,秉國樞要。”一說為教令。見 曾運乾 《尚書正讀》卷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庶言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庶"本義指衆多、普遍,《說文解字》釋為"屋下衆也",引申為百姓、普通民衆。"言"即言論、意見。組合後"庶言"特指群體性意見表達,常見于古代典籍,如《尚書·立政》載:"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獄、庶慎"。

二、古代政治語境 在典章制度中特指群臣谏議,《漢語大詞典》收錄其第二釋義為"群臣的言論"。北宋司馬光《上皇帝疏》有"采庶言以補阙遺"的用法,體現朝廷納谏機制。

三、語義延伸 可指代非官方的民間輿論,如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将"庶言"與"官箴"對舉,強調其非官方屬性。此用法在《佩文韻府》中被歸入"輿情"類目。

四、近義辨析 與"衆議""群言"構成近義詞組,但存在細微差異:"庶言"側重來源的平民屬性,而"衆議"更強調數量特征。東漢鄭玄注《周禮》時特别指出"庶言異于官告"。

五、現代轉義 當代漢語中保留其"普遍意見"的引申義,多用于學術著作表述社會共識,如《中國社會思想史》将"庶言"作為傳統輿情研究的關鍵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庶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庶言”指群言、輿論,即衆人的言論或公共意見。該詞常見于古代典籍,強調彙集多方觀點的重要性,例如:

二、字義分解

  1. 庶(shù):核心含義為衆多(如“庶務”“庶民”),引申為百姓或非嫡系的家族旁支。
  2. 言(yán):指言論、話語,單字可作動詞(說話)或名詞(話語)。

三、補充說明

部分學者(如曾運乾)提出“庶言”或可解為教令,但此屬少數觀點。主流釋義仍以“群言”為核心,體現古代政治中對民意的重視。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官員聽取民意、處理公共事務的語境,如王安石《樞密使張昪封贈三代制八道》中“允于庶言”即贊其善納谏言。

别人正在浏覽...

碧澗薜蘿衣敝習蠶禾草菴大寬轉大明法度打譜調卷頂頭風都速笃耨二賈惡讨防滅費累鳳髻封台扶掖茖蔥更法绲淆浩皛呵吓洪都拉斯簡濟精緻均土恐惶涼宇理鬓麗葩邁景馬肆暖老蓬沓偏孤披瞽啟碇青馭寝園秋灌取資忍痛割愛戎羯榮落入時三太山菊詩傭收視昙昙探細渟蓄恸絕通曙問辨五老榜五色無主纖毫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