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招怨,積怨。《新唐書·封倫傳》:“ 文帝 怒曰:‘ 素 殫百姓力,為吾掊怨天下。’”《新唐書·權德輿傳》:“四方鋭於上獻,為國掊怨。”
“掊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讀音為póu yuàn,意為“招緻怨恨”或“積累怨恨”。例如《新唐書》中提到“為國掊怨”,即指因政策或行為引發民衆不滿。
詞語結構
文獻引證
該詞多見于史書,如《新唐書·封倫傳》記載隋文帝指責官員“殫百姓力,為吾掊怨天下”,指濫用民力引發民憤;《權德輿傳》中“四方銳於上獻,為國掊怨”則批評地方官員為進獻財物而激化矛盾。
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包括“招怨”“積怨”,多用于描述統治者或政策引發的負面後果,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因強權行為導緻群體不滿。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新唐書》相關篇章或漢語工具書。
《掊怨》是指掩飾或借口自己錯誤,将自己的過失或責任歸咎于他人,以逃避批評或指責的行為。也可以理解為推卸責任,把自己的過錯歸咎于他人。
《掊怨》共有兩個部首:手部和心部。其中,“手”作為主導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心”作為輔導部首,用來表明與情感相關的含義。
《掊怨》的筆畫總數為14畫。
《掊怨》是現代漢語詞彙,源自古代的《楚辭·九辯》中的“掊怨和予己心哉?”該句意為“推卸怨責,證明自己無罪,反思自身的内心。”這個詞的意思和用法源自于這句古文,後經過演變和發展而成。
《掊怨》的繁體字是「掊」和「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掊」的寫法為「扌扌手」,表示手在掩藏或推卸某事物。而「怨」的古代寫法多為「夗」,由左右兩個足字旁構成,表示因相互交錯或追責而産生怨恨。
1. 他總是喜歡掊怨,從不願意承擔自己的錯誤。
2. 别再掊怨别人了,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
3. 不要掊怨困境,要學會克服困難。
相關的詞語有:掩飾、借口、推卸、責任、過失。
近義詞有:推卸責任、扯皮、嫁禍于人。
反義詞有:坦誠、勇于承認、對錯承擔。
【别人正在浏覽】